中医古籍-注解伤寒论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赵本有“也”字)
浮大属表,故不可下。病欲吐者,不可下。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为邪犹在胸中也。
太阳病,(赵本有“有”字)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表未解者,虽有里证亦不可下,当先解外为顺;若反下之,则为逆也。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
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阳热证多,则津液少,下之虽除热,复损津液,必便难也。或谓阳多者表热也,下之则心下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赵本无“则”字)必清谷腹满。
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强者,寒多也。大便硬则为阴结,下之虚胃,阴寒内甚,必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
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则无汗,发热,头痛,微汗出者,寒邪变热,欲传于里也。发汗则亡阳,憎热,故不识人;若以火
熏之,则火热伤气,内消津液,结为里实,故喘,不得小便,心腹满;若反下之,则内虚津液,邪欲入里,外
动经络,故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若加温针,益阳增热,必动其血而为衄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赵本下无“渐”
字)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赵本有“若”字)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
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赵本无“者”字)便清谷,热多者(赵本
无“者”字)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赵本有“若”字)
小便难者,为危殆。
脉阴阳俱紧,则清邪中上,浊邪中下,太阳少阴俱感邪也。恶寒者少阴,发热者太阳,脉欲厥者,表
邪欲传里也。恶寒甚者,则变热,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阴之脉循喉咙故也。热多者,太阳多也;目赤脉多
获取中医古籍-注解伤寒论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