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评传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虞凡莲 2022年01月01日 13:01 阅读 (2) 探险小说主要内容

曾国藩评传摘要

如此,才能真正进入你写的那个人的生活、思想乃至于情感,甚至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相通。 抱着这种心态读古人之书,就仿佛同一位位严肃而睿智的先贤对话,进而对你所写的时代、社会与人物获得更为贴切的认识。 真实而外,再就是评论了。 古代私家撰史,都可以

主要讲的人物和事物

曾国藩评传主要讲的人物和事物有:国藩、曾国藩、星冈、国藩、星冈公、曾国藩、曾家、历史、文化、主义、中国、价值。

曾国藩评传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曾国藩评传的小说类型是探险小说主要内容。

曾国藩评传的作者是谁?

曾国藩评传的作者是:佚名。

曾国藩评传部分内容免费阅读

曾国藩评传主要内容讲的是:

如此,才能真正进入你写的那个人的生活、思想乃至于情感,甚至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相通。

抱着这种心态读古人之书,就仿佛同一位位严肃而睿智的先贤对话,进而对你所写的时代、社会与人物获得更为贴切的认识。

真实而外,再就是评论了。

古代私家撰史,都可以说是评传,譬如《史记》每篇传记之后的“太史公曰”,《汉书》每篇之后的“赞曰”,都是评传之一种。

后来官修史书,也难脱其窠臼,一部二十五史,直至清史稿,都带有评传性质。

而且史家都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之人,行文走笔之际,感情不可能不灌注于笔端,读太史公、班孟坚的书,沉郁而又饱含*的文字下面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动并激励着一代代读者,古人甚至有以《汉书》佐酒者,历史由是展示着自己的价值与文化传承功能。

如此,历史并非客观、真实二词所能包揽,历史的撰述,亦应饱蘸*的笔墨,给读者以感动。

当然,*中仍应保持足够的理性判断,不溢美,不隐恶,不以成败论英雄,太史公树立的这个传统,应为良史之标准,史家之圭臬。

写曾国藩些什么,当然是这个人。

就时代情势而论,曾国藩的处境类同于孔夫子,孔夫子生当“礼崩乐坏”的衰世,他四处奔走,呼吁君主们克己复礼,维护礼制与传统价值。

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四处碰壁,皇皇如丧家之犬,其志可钦,其情可悯,其不遇可悲。

他只能通过课读,向弟子们传授他的理念,虽赍志以终,但数百年后,其学说被定于一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可谓大成功者。

曾国藩亦遭逢大乱,以一介书生出任艰巨,艰难竭蹶,力撑危局,最终敉平大乱,再造中兴。

在事功上,他比孔夫子幸运,在文化理念上,他也无愧于孔夫子的传人,是位真正的儒者。

生当衰世,他以陶铸人才、转移风气为己任,坚执理念,躬亲实践,最终实现自我,成就为一代伟人。

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杰,他们厕身官场,虽也不能不过科举这道门槛,可他们的学问、思想、理念,皆得自对儒家经典的刻苦研读,故其为官,皆抱有社稷苍生的大关怀。

获取曾国藩评传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原文链接:https://www.maizis.com/c-xx01/p-220308000355297

以上内容来自麦子文档原创整理,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致客服进行反馈!

相关文章

  • 曾国藩评传小说txt下载

    下载文件格式为txt格式,文件大小约:284.37KB,原著作者是佚名,主要讲述的内容为:如此,才能真正进入你写的那个人的生活、思想乃至于情感,甚至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相通。 抱着这种心态读古人之书,就仿佛同一位位严肃而睿智的先贤对话,进而对你所写的时代、社会与人物获得更为贴切的认识。 真实而外,再就是评论了。 古代私家撰史,都可以...

  • 曾国藩评传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如此,才能真正进入你写的那个人的生活、思想乃至于情感,甚至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相通。 抱着这种心态读古人之书,就仿佛同一位位严肃而睿智的先贤对话,进而对你所写的时代、社会与人物获得更为贴切的认识。 真实而外,再就是评论了。 古代私家撰史,都可以

  • 曾国藩评传的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欲领会文正公一生修齐治平之绩者,宜先了解其家世及祖传孝友礼让之风,方知其由来有自。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真是书生。予为之定一淑女,岂可以庶出为嫌乎?昔卫青无外家,其母更不能上比于庶。卫青为名将,良家淑女,岂不肯与为婿乎

  • 曾国藩评传的结局是什么?(主角最后怎么了)

    41据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清廷接受江忠源建议在八月十二日,出处不详。参见《日志》上),上海书店版,第270页。又见奕讠斤等纂《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卷五十三,《续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404册,第316317页。

  • 曾国藩评传的目录章节详细介绍

    4休·赛西尔:《保守主义》第二章,商务版,第13页。 6顾炎武:《日知录集释》第五卷,岳麓书社1994年5月版,第190页。 84太平天国与洪秀全建号的时间,简又文先生有详尽考证,笔者从之,不赘述。详见《太平天国全史》上)第四章“金田起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