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0本刘晓庆422天的痕迹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经过横跨两个世纪的一个轮回,她就像是杂技演员手中的飞去来器,绕场一周之后又回到了起点。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成熟”?什么是“百炼成钢”?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反思”?她终于悟出了一点什么,她终于脚踏实地地站在大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朝起跑线走去。
她又一次充当了人们的一面“镜子”。何止是镜子,没准儿还有可能成为世纪之交国人的一部人生教科书呢。
这也许就是“铁制版画”和“秘密小溪”的“深刻”之处吧?
第十章采访手记
申小雨:60年代末生人。坐过机关,也干过外企;涉足过房地产、进出口,也做过翻译、记者;曾不甘心给别人打工自己开了公司,却承受不了经营之苦又重新塌塌实实地去挣工资。本来想找个只用小脑不用大脑的“助理”的工作,没成想老板要写书,而曾在*工作过的经历让我在这个需要大量采访的任务中无可选择。
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新闻的第一要素是客观真实”的概念,让我在写这个娱乐圈里是非最多的人物时倍感艰辛。本来是个只爱读书,从未想过要写书的人,一动笔竟触动了一个名人和一个名人圈。累、难、苦,由衷同情那些在娱乐圈里笔耕不辍的文字工作者们。
大概是12岁那年我拍过一张侧面照,取相片的时候,照相馆的阿姨拿着照片跟我对照了好半天,几个人频频点头说:“还真挺像刘晓庆的”,“瞧那眼神也挺媚的”。当时也搞不清“媚”是不是个好词,但说我像刘晓庆着实让我美了好一阵子,不管谁到我家都会让人家看看我这张照片,还附加一句“人家都说我像刘晓庆”,好像自己跟这个大明星也有了某种联系。从此便不管能不能看懂,只知道凡是有刘晓庆的电影就要去看。也许,那便是我懵懂之时开始对刘晓庆的关注。当然,关注她的人不只是我这样的“小毛丫头”,80年代初在大众公认的不多的明星中刘晓庆是很容易被大家记住的一个。至今我不仅仍能记住那个跪着抬担架的“真小花”,还有那个《瞧这一家子》里“把他打蒙”的售货员。
时光荏苒,20多年过后,有机会跟刘晓庆真的面对面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早已学会了克制,虽然内心充满了探究的渴望,却也能安静地坐在一旁冷眼观察。此时的刘晓庆已由一位风光无限的大明星,变成了一个刚从秦城 “取保候审”出来的身无分文的“亿万富姐”。那是我到华百年公司上班的第一天。虽然一天里一连见了公司的若干个老总,陈老师(华百年总经理)向我介绍了公司正在运作的若干个项目,但我只记住了其中一个可能会很有前景的项目——跟刘晓庆合拍一部名叫《281封信》的电视剧。
获取6390本刘晓庆422天的痕迹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