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风起红楼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就俞平伯本人的学术研究而言,这一修正和调整是十分重要的,它标志着其红学研究从历史到文学的转变,他的有关见解更为灵活,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
俞平伯后来还对高鹗、后四十回续书等问题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
同时还要说明的是,在《红楼梦辨》完成后的几十年间,俞平伯的精力主要放在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很少再撰写红学文章,直到建国后,才重操旧业。但谁也想象不到,此举给他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不仅改变了其人生道路,也在学术史上留下了十分苦涩的一页。
在20世纪的众多红学研究者中,很少见到像俞平伯这样不断对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修正者,其可贵的反思精神和学术勇气堪称后学者的典范。
《风起红楼》 第三部分红学史上的蔡、胡之争兼说两人的友谊
《红楼梦》自面世、流传之日起,围绕该书的争论可谓此起彼伏,从来没有停息过,并且还曾出现邹弢在《三借庐笔谈》中所描绘的有人为拥林拥薛“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的戏剧性场面。不过从学术史的角度看,第一场具有学术意味的红学争论还是应该从蔡元培与胡适之间的考证、索隐之争算起。这场争论因双方身份、时机的特殊,已经超越红学自身,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先前学界的关注点多在二人学术观点的差异和交锋,对蔡、胡红学之争的前因后果、具体过程,特别是蔡元培的红学研究以及这场争论是否影响到两人的友谊,一直缺少必要、足够的探讨,以致出现不少讹传误判。这里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对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归纳,以期澄清和还原一段历史真相。
《风起红楼》 第三部分蔡元培对胡适的赏识和提携
蔡、胡二人相互知悉对方的具体时间目前还难以确考,以情理而言,身为晚辈的胡适应该早闻蔡氏大名,蔡元培知道胡适则要稍晚一些。据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一书记载,胡适本人曾这样回忆蔡元培和自己的初识:
蔡先生看到我十九岁时写的《〈诗〉三百篇言字解》一文后,便要聘我到北大教书,那时我还在美国。
获取5142-风起红楼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