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墨墨迹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尽管是在做财经节目,但是采访前,我却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我对这个人的好奇远远超过了对中电国际和电力行业的兴趣。
采访那天,准时走进了我们的拍摄场地——中电国际的会客室。之前,我听过很多人描述她年轻,漂亮,从首饰、服装到手袋,一身名牌,无一例外。
见到,果真名不虚传。她带着礼节性的微笑,与我握手。那张化妆得非常精致的脸上,丝毫看不出年龄的痕迹,得体的淡紫色套装,更是衬托出她的职业形象。我完全没有想到,她看上去似乎并不太像一位被宠坏的骄傲的“红色公主”。
两个女人之间,服装是很容易沟通的话题。那些绵里藏针的问题,我已经学会了把它们留在采访渐入佳境以后。所以,谈话就从服装品牌开始。
很坦诚,她说:“今天我穿的是St.John,因为是做电视采访。”接着,她停顿了一下,特意加重了语气,“我知道子墨你也非常漂亮,所以我想选择比较职业、比较女性的服装。另外香港推介那天,我穿的红色套装则是新一季的GorgioArmani,Armani对我来说非常合适。”
对Armani这个品牌的共同喜爱,让我在瞬间产生了一种共鸣。言语间对我的特别称赞,又多少让我有些意外。也许,这就是说话的特殊方式。
采访时,我们还谈到了她的母校清华。这时,沉稳的声音中透露出了些许的骄傲。
“在一般人的心中,最好的学校就是北大和清华。”说到此处,她好像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连忙又笑着补充,“当然*也非常好。”
听到这句话,我忍不住乐了。我猜想,在这个采访之前,并不仅仅是我,估计也同样做了许多功课。如果她不知道我曾经在*就读,又为什么一定要表现出对*的友好呢?
当你的采访对象频频向你表示善意时,问出那些*的问题并不容易,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我的节目不是中电国际的公关工具。
于是,我把话题引向了电力改革的利弊,电荒出现的原因。似乎是早有防范,有备而来,任凭我怎样追问、跟进,总是不慌不忙、滴水不漏地打着太极拳。
过去一小时的谈话中,看得出非常自信。我想,我不如简单明了地提出大家的疑问,她一定会有为自己说话的欲望。
获取曾子墨墨迹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