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同情心的悲剧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但事实上,除短期的“经济恐慌”外,社会上并不缺少工作机会(1892年,有人问来自几个大城市的慈善活动专家:诚实而理智的人会不会长期没有工作?这些专家都一致认为,这种情形“非常少见”、“非常特殊”)。另外,如果在短暂的失业期间,除了行乞无路可走时,强调工作的重要性也是有失公允的。但是,正如大家所见到的那样,私人慈善组织在每个主要城市都提供“劳动换取食宿”的机会。
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履行劳动义务,部分原因是《圣经》的教诲,部分原因则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纽黑文的S·O·普雷斯顿曾报道说,拒绝在堆木场或缝纫房劳动的人不到总数的1%,原因也许是“在这座城市里,还没有其他任何机构可以提供不必付钱的住宿”。在存在着其他选择的时候,盲目的慈善活动也许会把美好的东西统统“清除掉”。慈善机构的管理人员精辟地指出,“从恶如崩”。生活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N·R·沃波尔开展过好几年的盲目慈善活动,后来他发现,“失业者普遍存在不愿工作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出路就是义务劳动”。慈善组织的领导者们要求采取强硬措施,不然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摆在行善者面前的问题不是如何应对一定数目的穷人,而是如何帮助那些穷人,既不能扩大穷人的队伍,也不能加重他们正努力摆脱的恶习”。
雅各布·利斯对此表示赞同。当纽约一些团体的心肠变得越来越软时,利斯预见到了一群“骗子、职业乞丐……随着岁月的流逝,正收紧拳头,加大他们对社会的控制力度。直到有那么一天,全社会都会鼓足勇气,与保罗使徒一起说,‘不劳动者不得食’,并自此坚持这一信条”。利斯,如同百年前其他基督徒一样,总是不断向人们暗示使徒的教诲。与此同时,犹太教领导人也强调指出,依照犹太教教义,贫穷并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东西;一个人如果不愿劳动,他就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即便他愿意学习《圣经》。他们还引用《犹太教法典》指出,“如果不将学经与劳动相结合,即便学完了所有犹太经书,最终还是徒劳。”依照《犹太教法典》传统,摆脱依赖极其重要,甚至在安息日劳动也比接受救济好。拉比·约恰南说,“变你的安息日为工作日,不要使自己堕落到接受他人救助的地步。”所有慈善组织的领导人都认为,即便是一份薪水很低的工作也将一个人引上了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沿着这条大道走下去需要坚定的劳动习惯。真挚的友情意味着帮助朋友与恶习做斗争,鼓励他培植新的、积极向上的习惯。
获取美国同情心的悲剧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