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心理咨询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此时,欣赏者心目中的“我”,几乎与审美对象中的“我”融为一体,与角色同喜同悲。有时,欣赏者还能从中*内心深处的忧虑情结,产生心灵激荡。
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不会忘记林黛玉听《牡丹亭》而感伤,听《西厢记》而落泪。《红楼梦》中有段黛玉听艳曲的精彩描写,摘录如下:
一日黛玉偶经梨香院墙外,贾府戏班正在里面演习《牡丹亭》戏文,初闻“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怦然心动,感慨缠绵;又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不觉点头自叹;再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益发勾起一腔愁绪;等听完“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时,黛玉“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她细细品唱词滋味,联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的诗句,以及《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唱词,由彼及此,由表及里,不禁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林黛玉的感伤与落泪,便是一种共鸣现象。小说中把林妹妹的共鸣心理特点刻画得非常细腻,惟妙惟肖,于是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为其吸引,为其感动,产生共鸣。
产生共鸣的现象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著名演员陈强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延安演过话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由于剧情感人,表演真挚,使得台下的战士在看戏过程中产生无比强烈的共鸣心理。当演到恶霸地主黄世仁打死杨白劳,抢走喜儿时,观众席中一片啜泣声。突然,一位新战士怒不可遏地站起来,举枪瞄准扮演黄世仁的陈强,向他开枪,*喊道:“打死你这狗地主!”幸亏坐在旁边的班长反应及时,把枪夺下,才避免了一场悲剧。这位小战士家中也有过类似杨白劳所受的悲惨遭遇,因此,在他心中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共鸣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现象,它的出现与强烈程度,与欣赏者的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文化水平、甚至兴趣爱好都有密切关系。显然,如果让林妹妹看《白毛女》,她不至于“如醉如痴,站立不住”,而如果让小战士隔墙听《牡丹亭》和《西厢记》,他很可能不知所云,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冲动到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而达到忘我的程度。
获取职业心理咨询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