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新贵城市话题全景PK-中国城市口水战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然而,作为一个中心城市,烟台始终处于羸弱状态,难以在财富、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周边所辖范围形成强磁力辐射。与此同时,全市工业布局散,产业层次低,虽有葡萄酒、三环锁、北极星钟表等几大件,但几个龙头企业只是各自发展,没有形成具备优势与特色的集群,竞争力大打折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乡镇企业面临治理整顿、关停并转、政策收缩,烟台的一些“二国营”式的乡镇企业开始因有产品无市场而渐告式微,即便一度成为“黑马”的乡镇企业,也没来得及“奔驰”,便已成“瘦马”。“胶东模式”很快式微,光环渐趋黯淡。“九五”期间,烟台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不仅落后于“八五”,还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明显的是港口——2004年,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已相当于五个烟台港,集装箱吞吐量是烟台港的倍。
烟台城市性格的软肋(2)
一个人最痛苦的不是弱小时的失败,而是由强到弱的失落,一座城市亦然。烟台落伍,思想观念上的故步自封、小富即安是主要原因。深圳起步就同上海、香港比,而烟台人却习惯于自己跟自己比、今年和去年比。结果,自己比自己,越比越自喜;今年比去年,年年有发展。这就是烟台城市性格的软肋。
没文化的青岛
当然,两个城市之间的口水战能打起来,就在于没有一个城市是完美的。烟台有软肋,青岛同样存在先天不足。
湖南卫视“象形城市”栏目认为:青岛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城市,虽然处于齐鲁文化的辐射地带,但是并没有接受多少齐文化。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分析的,青岛文脉源于四支,一支是小国——东夷民族的海岱文化,一支是后来灭了东夷民族的齐国文化,一支是偏流——崂山的道教方士文化,还有一支就是殖民时期带来的西洋近代文化,而这几种合力里,就数齐文化对今天的青岛影响最弱,因为时代太过久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青岛人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文化,所以才修建了“五四广场”,而实在也是自知文化意味上的缺失,所以偌大的广场除了地标雕塑“五月的风”之外别无他物。那个火炬上凝固着延续了80年的文化记忆,但是在惊心动魄的激越中,青岛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线的作用,中心终究是北京和上海。就像在近现代的文化史上,青岛并不缺少显赫的名士,康有为、老舍、闻一多、蒲松龄、洪深、梁实秋、萧军、萧红,等等,但他们始终只是青岛的过客,仅仅路过或者度假,待的时间最长的康有为也只是安度晚年而已。
获取老牌新贵城市话题全景PK-中国城市口水战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