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的结局是什么?(主角最后怎么了)

郜江杉2023年07月18日 09:14 阅读 (23) 仙侠小说结局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从小做起,按照库利的“镜中我”

理论,在个体与养育者的互动中,养育者如果充分尊重了孩子个人的权力,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这种行为。人有了这种自我界限后,就会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因而也会相应地负起自己的责任,就不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也学会了区别哪儿能够界入,哪儿是禁区的未来社会交往规则。

在中国家庭目前出现的普遍问题是:父母将自已对生活的欲望放到孩子身上,并按照自己认为的好坏去安排孩子的生活。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世代相传中也延续着人类的*相传。在这种两难境遇中,我们还是要去尝试尊重对方的决定和选择,还是要去明白,作为一个个体,会有与我们不同甚或对立的想法和感受,并要学会去尊重他。

3.培养共情能力

共情是现代心理治疗的一种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能体验别人的苦和乐的内省力。共情甚至被要求为一种做学术研究的能力。在心理治疗里,治疗师共情的理解能帮助病人受伤的精神状态的康复。

儒家传统的两个基本价值观是:“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传统美德表达的是:自已认为不好的不要给予他人,自己想要的也要想到他人想要。这种以己推人的美德尽管我们仍称其为美德,但是这种思维模式是以已为中心的。这种模式缺少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了解和体验他人的能力。我们常把这种能力称为共情。因此儒家价值观因缺乏这种能力,我们因而不认为它是共情的。第三代新儒家对其重新作出的注解是:我以恕道待人,对我来讲很好的东西,对我的亲友就不一定很好,应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其他人的情形是如何。[杜维明,2001]这是较共情的解释。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我们的家长一副悲痛无辜的样子:我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们,处处为他们着想,不光得不到感谢,还要说不好。

我们要探究的是:这种为他人好的想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有过去生活的影子,过去未*的欲望潜意识地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并将这种欲望投射到他者身上。如果是这种情形,这种好实在与他人无益,还要让他人背一个感恩的负担。这叫虚假的利他行为,这叫没有共情的能力。

获取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原文链接:https://www.maizis.com/c-xx01/p-220317100313716

以上内容来自麦子文档原创整理,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致客服进行反馈!

相关文章

  •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 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 以及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

  •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的结局是什么?(主角最后怎么了)

    理论,在个体与养育者的互动中,养育者如果充分尊重了孩子个人的权力,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这种行为。人有了这种自我界限后,就会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因而也会相应地负起自己的责任,就不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也学会了区别哪儿能够界入,哪儿是禁区的未来社会交往规则。

  •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的目录章节详细介绍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不同家庭背景的一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 第四章 儒家文化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 第五章 对儒家文化的反思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的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幼稚,中国文化实是一成熟了的文化,然而形态间又时或显露幼稚。举例言之,人与人之间的隶属关系子女若为其尊亲所属有,妇人若为其丈夫所属有。乃至主奴之分,其实它乃以走伦理情谊之路,既鲜西洋中古对于个人过分之压制干涉,遂亦无西洋近世个人自由之确然奠

  •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小说txt下载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下载文件格式为txt格式,文件大小约:93.21KB,原著作者是佚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主要讲述的内容为: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 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 以及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