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箴言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它们只是失去了与我们的意识的接触,并因此被迫以间接的方式维护自己。这可以是 ... 躯体症状、... 神经症、... 各种意外、 ... 情绪、... 健忘、... 或失言。
在这里,我提到一个比这个简单描述远远更重要的问题:在本质上,人类心理仍处于童年状态——一个无法跳越的阶段。大多数人需要权威、指导、以及法律。这个事实无法被忽视。只有懂得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良心的人,才能象使徒保罗那样克服律令。极少有人能做到(“众人被召唤,少数被选择”)。而那少数人只是根据内在需要,而走上这条道路,这其中充满受难,因为这是刀锋之路。
...任何心理疾患的基础,都是对合理苦难的回避。...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就象回避瘟疫般地回避苦难。这并不是说我们应当主动寻求受难,但如果在人生中始终回避令人不快之事,这会导致神经症。我们必须意愿于正视不愉快,以便成长、成长为个体,...这是心理事实。
甚至似乎是,曾经挣扎求生的年轻人没有内在困扰,而良好适应的各种年轻人,则会陷入性困扰、或由于自卑感而陷入冲突中。
在幼稚环境或温暖家庭中生活得太久,就会不可避免地危及自己的心理健康。人生召唤我们走向自立,任何人如果因幼稚的懒惰或胆怯,而没有注意到这个召唤,就有变得神经质的危险。而一旦发生神经质,则它又越来越成为合法理由,使人逃离生活、永远停留在有道德毒性的婴儿期氛围中。
只有站在自身时代以外的立场上观察,我们才可能正确地领悟和感知时代的心理困扰。
自身性情不好的人经常会神经质,但一个严重的误解是:把坏性情本身与神经质相混同。两者有显著差别:神经质是病态,因为他意识不到自身的坏性情,而性情坏的人,虽受到坏性情的折磨、但坏性情本身已被意识到,这就不是病态。
人生的重大困扰——当然也包括性,总是与集体无意识的原始表象有关。这些表象是平衡和补偿因素,对应着我们在现实中所面对的人生困扰。这不值得惊奇,因为这些表象是生存适应努力之体验在数万年岁月中的积淀。人生中的每个重大体验、每种深远冲突,都会唤起这种积淀的表象财富,招来它们的内在群集。但只有当个体拥有足够的自我觉知和理解力、从而也能够反思自己的体验、而非只是盲然地活着时,它们才会进入意识。盲然地活着,就意味着人事实上生活在神话和象征中、但没有认知到是如此。
获取荣格箴言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