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06年第3期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哈尔斯的艺术之所以具有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绘画种类的混合。这是值得一切肖像画家们深思的。
哈尔斯的晚年虽然由于生活窘迫,内心惶惑不安,但对其创作并无大碍,仍然产生了一些“更有批判性的实际感觉和更为细微的心理描写”的作品。如《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威廉·克鲁斯》和《老人救济院的女管理员们》(1664)等,都是贯穿了他的*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
伦勃朗·哈门斯·凡·雷恩,1606年7月15日生于荷兰莱登,父亲是一个家道殷实的磨坊主。在度过愉快的童年之后,伦勃朗先在拉丁语学校读书,后来进了著名的莱登大学,但他一心迷恋绘画,不久便离开了莱登大学,先后向雅科布·凡·斯丽堡和阿姆斯特丹的彼得·拉斯特曼学画。二十岁左右,他自己在莱登开了个画室,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通过画自画像、家人肖像来深入研究刻画人物形象和表情的技巧。他从老师那里间接接受了意大利绘画的影响,也初步熏染上了绘画上的戏剧性效果。
1631年伦勃朗迁居阿姆斯特丹,并定居下来。在1632年之前,是伦勃朗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他已经产生了像《读圣经的母亲》(约1629年)《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在一个有螺旋形楼梯的房中的学者》(1633)等著名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已显示出他长于用集中的光与阴影效果的才能。特别是在其作品《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科学与理智精神,以及无可辩驳的坚强写实功力。
1654年,伦勃朗与一位富商的女儿莎士姬亚结了婚。他们倾心相爱,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于是画了一幅《画家和他的妻子》。这是一幅独特的双人自画像:一手高举酒杯,一手搂着娇妻;莎士姬亚端庄美丽,正回首嫣然微笑。至于画家本人,正值荣誉与财富、家庭幸福集于一身,真可谓十分惬意,踌躇满志,以至于有点得意忘形了。这幅双人肖像固然生动地记录了他们婚后生活的幸福甜蜜,也反映了伦勃朗当时的思想情绪,虽富丽阔绰有余,艺术格调却并不是很高。看得出,当时他深受巴罗克风格的影响,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这一点,还可以从伦勃朗给莎士姬亚的不少肖像画中看得出来:把这位出身上层贵族的名媛描绘得过于夺目地珠光宝气,使人物形象被淹没在华丽服饰之中。难怪她抱怨伦勃朗“心目中没有了她”。此时伦勃朗在艺术上还未完全成熟。又因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不免在肖像画中反映出浮华的意气,没有能很好地描绘出莎士姬亚固有的素质。
获取芙蓉-2006年第3期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