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双月刊 1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芙蓉》 -
《芙蓉》2007年第1期 -
.18:54
让爱的阳光照耀成长之路
龚旭东
文学就其特性来说,总归是亲近于少年和青年的,一代又一代少年青年们,将自己奔涌的青春热血,作为新鲜的贡品,奉献于文学的祭坛上为永无停歇前行的艺术之轮而燃烧,源源不断地给它带来新的动力。从“六零年代人”到“八零后”,一拨又一拨文坛新锐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文学的热潮,而在这文坛的热闹之外,尚在中学校园里的新一代又已经在悄悄地萌芽、抽枝、开花……由于成长的环境更加多元、开放、宽松,社会资讯的传递更加快捷、丰富、宽阔,这一拨新生代将有更自由的个性,更早慧的素质,他们的感受力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不羁,表达力更加别致。
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文学是一种“青春病”,是成长过程中汲取心灵养分的一个独特途径,也是获得某种生活认识与感悟的免疫过程,但当他们走向社会、脱离*后,对文学的曾经的*,就常常只是手臂上抹不掉的一个种牛痘留下的疤痕而已,因为,文学实在是不足以让人安身立命的,因而这种*的文学*的减退,绝对是件好事。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慰藉和情趣爱好,是美好的;作为一种事业,却可能是一种痛苦。但是,作为报刊文学编辑和文艺评论者,对有独特潜质的新人新作的关注会成为一种本能,而且这种发现常常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喜悦和兴奋,而从关注和忧患着中国教育现状的角度上说,文学是让被应试教育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心灵重负、获取心灵自由呼吸与心灵*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证明,许多极具文学艺术潜质的新人新作,恰恰表现了对当前教育体制与现状的强烈反叛,表现出十分锐利的突围精神与“另类”姿态,我认为,这恰恰是我们的文学所需要的真实而可贵的品质的表现,它更加诚实、本真,也更具有真正感人的力量,是许多中学课堂里中规中矩的高分作文和所谓“新概念作文”引导下变味的“灵性”作文不能相比的。我曾经推许过的河南洛阳中学生杨晨及其长篇小说《感恩而生》和长沙中学生杨斐然及其散文等等,都是如此。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受,我在我主编的“湘韵”副刊中特地开辟了一个固定的“新锐”专版,专门刊发有潜质的中小学生新人新作,宋青芸即是在“新锐”专版第一次刊发作品并十分突出的一位新锐。
获取芙蓉双月刊 1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