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佩琦忆录葛佩琦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1986年4月5日,北京《支部生活》发表了李海鸥同志写的《三中全会前后的葛佩琦》。我感谢上述报道我的事迹的同志们对我的关怀和鼓励!
后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是我的冤案能够得以彻底乎反的根本依据。**的批示,是我的错案能够起死回生、得到改正的关键。
在我的冤案*、错案改正、党籍恢复的过程中,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工作同志们,给予我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我万分感激!
1984年6月,一些老同学、老战友会餐于北京烤鸭店,祝贺我的冤案彻底*。原劳动人事部顾问、我的入党介绍人刘子久同志,即席赋七绝一首,以示祝贺!
原诗如下:
中州风雨忆当年,与君共读马列篇。
道路坎坷成往事,疾风劲草有今天。
子久同志的这四句诗,概括了我的经历和性格。抄录于此,以维读者。
出生入死 艰苦卓绝
读《葛佩琦回忆录》感怀
罗竹风
1957年在春风和照的安样日子里,知识界为贯彻“双百”方针,促使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进一步发展,正在大展宏图,有所作为。五、六月间*和地方先后召开了宣传工作会议,也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希望他们对各级领导提些意见,无非是为了发扬*,加强团结。言犹在耳,不久就变成反击*猖狂进攻的全国性群众运动了。当时唯恐人家不放或放得不够,还出现了一种“引蛇出洞”和所谓“钓鱼”的理论,干方百计地引导他们多说心里话。“反右”斗争延续两、三年(包括整风补课)之久,不知有多少人“出洞”、“上钩”!
“反右”一开始,在《*》的显著版面上登出人民大学葛佩琦“要杀*”的骇人新闻,孤零零的几句话,又无前言后语,令人难以置信;但赫然在目,罪责难逃,也实在够令人惊心动魄的了。
葛佩琦,我是很熟悉的,原名葛畔珩,他是我从中学一直到大学的同学,而且还是山东平度县的小同乡,他爱人朱秀玲是我爱人在北平女一中的同班同学。看到这条重要消息,我和我爱人不禁大吃一惊,葛佩琦怎么会是*反*的极右分子呢!两人窃窃自议,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对葛佩琦,我们是深切理解的,他是苦出身,靠半工半读人中学,依靠埋头用功,以优异的学业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参加学生救亡运动,从其为人处世的全过程加以论断,他又为什么要*反*呢?至于背景如何,不得而知,越想越糊涂,这样更*了我们的迷惘。不记得是在什么场合,我略加透露,便挨了当头一棒,险些落入泥沼。
获取葛佩琦忆录葛佩琦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