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谈中国文化-人在时空之间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所谓“西北有如火光”,可能是远处空中的尘土造成月光变色所致。第二天早上开始,强大的西北风就挟带着尘土,搅得天昏地暗,到处弥漫着黄色的尘雾,并在地面积下厚厚的一层黄土。
这条史料没有具体说明尘暴波及的范围,但这样的记载一般应包括当时的首都在内,所以至少已经影响到今西安市一带。由于这条史料中并没有出现“黄雾”二字,所以思晨先生没有注意,但它恰恰最具体地记录了一场相当严重、持续时间很长的沙尘暴。由此也可证明,《汉书》中所记的“黄雾”,大多也与沙尘暴有关,不过没有那么严重罢了。
思晨先生认为《晋书》中提到的6处“黄雾四塞”“远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沙尘暴”,也未免失之偏颇。试举《晋书?五行志》两条为例:
元帝太兴元年(318年)正月癸巳,黄雾四塞,埃氛蔽天。
穆帝永和七年(351年)三月,凉州大风拔木,黄雾下尘。
特别是351年这一次,发生的地点是凉州(今甘肃一带),时间是春末,明确记载所谓“黄雾”就是“下尘”(尘土随风降落)。
所以思晨先生认为“汉时已经有沙尘暴很难成立”,“沙尘暴首次出现应该说是在南北朝”;显然与史实不符,也与史料内容矛盾。
其实,沙尘暴的出现早在地质年代,因为沙土尘的形成只需要两个条件——地面*的沙土,由北向南或由西向东的大风。前者是沙土的来源,中国西北的戈壁沙漠早就存在。后者决定了沙尘暴的波及范围,如果风向改变,沙尘就不会刮到中原来。沙土的面积越大、堆积越厚,沙尘暴的源头就越广。而风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加上沙土越细越轻,沙尘暴波及的范围也越远。
正是从地质年代就开始的沙尘暴,才将戈壁沙漠的沙土吹到了今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年深月久,堆积成了黄土高原。长期的河流切割下蚀和水土流失,又将黄土冲向古黄河的下游,最终形成华北大平原。从这一意义上说,要没有沙尘暴就不会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当然,人类活动会加剧沙尘暴,特别是在沙尘暴活动频繁的西北地区,无论是破坏植被,还是农业开发,只要*了沙土*的面积,或者破坏了沙土表层的固化,都*了沙尘暴的来源。秦和西汉期间大规模*西北,在戈壁沙漠边缘和黄土高原开垦大片土地,扩大了农耕范围,沙尘暴在此期间加剧是很正常的。
获取葛剑雄谈中国文化-人在时空之间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