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但是,朝中讲他坏话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说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孝宗晚期,辛弃疾终于被弹劾罢官,这年他四十二岁,从此闲居乡间二十余年。正值壮年,被迫退居田园,眼看大好年华一天天虚度,辛弃疾痛苦不堪,又无可奈何,于是终日借酒浇愁,以词抒愤,这期间留下了大量慷慨悲歌的绝妙好词。他沉痛地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宁宗初年,在宰相韩胄的鼓动下,重开北伐之议。六十五岁的辛弃疾得到皇帝召见,身负重任,镇守镇江。辛弃疾因此精神一振,自比壮心不已的战国老将廉颇,高歌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然而,他的正确策略受到当朝大臣的轻视,不久,又被罢官,过了三年,郁郁老死于乡间。留在北方的同学党怀英,却高中进士,入翰林,得到金朝重用。 陆九渊创心学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翁,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进士,曾任靖安、崇安两县主簿,官至知荆门军。还乡讲学,随学者很多。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建立“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形成陆学,在南宋理学中与朱熹的朱学分庭抗礼,主张“明心”,不必多做读书穷理的功夫。后经明代王守仁的发展,成为陆王心学,有《象山先生全集》。此图出于清上官周《晚笑堂画传》。
〔宋人讲学成风〕
由于宋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士大夫探讨学术之风盛行。士大夫群居讲学,相与切磋,时而娓娓而谈,时而激烈争辩,尽管意见不合,仍称为“讲学之友”。学者或在山林胜地建书院,*讲学,儒生慕名远来,大多聚众数百人。全国闻名的五大书院为石鼓(在今湖南衡阳)、岳麓(在今湖南长沙)、白鹿洞(在今江西庐山)、嵩阳(在今河南登封太室山下)及应天(在今河南商丘)书院。北宋仁宗后书院一度衰落,南宋孝宗至宁宗时,随着理学的兴盛,书院复兴,数量及规模超过了北宋。书院一般得到官方承认,由朝廷赐敕额、书籍,派教官,官方拨给田地或款项,逐步变成半民半官的教育机构,有的甚至与州学合为一体。官办的州县学、太学也聚集了众多游学者,如石介、孙复、胡瑗在太学讲学时,听者达数千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四月,吕祖谦约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于信州鹅湖寺论辩,成为哲学史上著名的事件。
获取话说中国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