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17年(1949-1966)1400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在她们的身后,黄尘从她们的脚底飞扬起来。 昨天晚上,她俩挤在一个炕上,*热热地说东道西:男人啊,女人啊,孩子啊,社里的小工厂啊,缝纫部啊,互相交流*啊,各自的计划啊,目标啊……一直到鸡叫二遍还不想睡。吴淑兰比张腊月更激动,她从来也没说过那么多的话,把她从前说的话加在一起,也没昨晚说得多。谈话中,张腊月要吴淑兰到自己家里去作客,淑兰满心欢喜地答应了;可是,今早醒来,她又变了卦,急着想回到社里去,为了这,张腊月跟她斗争了一路。 天空越来越昏暗,不久,风静了,云儿凝结在天空动也不动;一忽儿,大路上出现了斑斑点档的麻坑,路旁,辽阔幽深的棉田里,送出蓬蓬的声音。 “哟!这鬼天,真同老娘作起对来了!”张腊月大声嚷着,仿佛怕老天听不见她的话似的。 两个女人停下来,拍拍衣服上的尘土,用毛巾包好头发,更快地向前面的村庄奔去。村庄已不远,已能模模糊糊看见巷口的鸡群;村外,黑绿的树丛中,青年突击队的红旗,依旧那般鲜艳。 当她们奔进村庄时,肩头已被雨水打湿,道路也开始变得泥泞了。 张腊月牵着吴淑兰的手,走进一个刺槐遮掩的小土门里;未到门口,她就大声向屋里喊道:“妈呀!快来迎客人吧,有贵客来了!” 首先跑出来的,是几个孩子,他们争着抢着扑在张腊月的腿上。张腊月双手托着一个最小的女孩的脸颊,狠狠亲了一下,然后对孩子们挥挥手,说道:“滚,滚鲻鲻鲻都给我回去,这么大的雨,跑到露天来干什么!” 张腊月的婆婆从房里走出来,眯着皱纹纵横的眼睑,满面慈祥地望着来人,说道:“这么大的雨,也该在哪里避一避啊!看淋成啥啦,快进来!” 回到房里,放下行李,腊月指着淑兰对婆婆说道:“妈!这是我新交结的好伙伴,你猜她是谁?” 老婆婆走近几步,仔细看看淑兰,笑着说:“牡的同志伙伴那么多,我哪能全记住呀!” “我最近常常说起她哪!她是南二社的。” 老婆婆想了想,忽然喜悦地说:“哦!猜到了!莫非是吴淑兰么?” “老婶婶,你猜对了。”淑兰笑着说。 老人笑道:“你跟我们腊月交朋友,可得小心。她呀,可把你恨死啦!”说罢,她*揣揣烧茶去了。 “我也会‘恨’哪,老婶婶!”淑兰愉快地回答。说罢望望腊月,腊月正在找寻干衣服,向她扮着鬼脸。 这时,一个大个子,宽眉头,举止沉着的,三十多岁的男人,揭掉头上的大草帽,跨进门里来。吴淑兰曾经在乡上见过他,却没想到他就是张腊月的丈夫。他一看吴淑兰就说:“我远远看见腊月相跟一个人,就猜想一定是你,你到我们这儿来可好!我们这儿的人,都想亲眼看看,是怎样个人把我们南四社打倒了!” “少废话!”张腊月说,“看人淋得这么湿,不说先拢一盆火来,让人烤烤衣服。” “对对,我马上去!” 吴淑兰惊讶地望着张腊月,张腊月向她挤挤眼,好象在说:我们家就是这样,你看他多听话啊!不一会儿,男人端着一盆旺火来了,他一边用铁筷子把火架好,一边跟吴淑兰谈话。 张腊月一边给淑兰送来一件干衫子,一边态度严正地对丈夫说:“你说奇怪不,象吴姐这样个人儿,却还没有入党。你们乡党委是怎搞的?就没注意到么?” “你别太主观!”男人说,“昨天晚上,党委开会,刚研究过淑兰同志的申请。怎么能说乡党委不注意呢!” “你找到介绍人没有?”张腊月问吴淑兰,不等淑兰答复,她又热情地向自己的丈夫说:“咱们俩来当介绍人吧。……淑兰同志,你说好么?” “好啊!”淑兰高兴地说。 腊月的丈夫说道:“介绍淑兰这样的同志入党,实在是件顶光荣的事。可是,咱俩不行,得有南二社一个同志介绍才好。他们对淑兰同志更了解。” “你总是这个老保守的样子!”张腊月指摘道,“难道你不了解?把你们社的红旗都抢走了,你还说不了解!” 淑兰不懂得党内的生活,无法插话,只是默默地微笑着听他们两人的争论。腊月的男人,还想解释,腊月打断了他说道: “算了吧!我知道一时也把你说不转,回头咱再辩。你先出去,我们要换衣服。” 男人笑了笑站起来,临出门,又停下来对腊月说道:“你们队里那一伙二百五妇女,正在银娃家开会,她们来看过你几回— ” “知道了。”腊月说,“是我今早晨给她们捎了话的,要请淑兰同志传授*!” “这就是了。”男人说罢,放下门帘走掉了。 腊月换了件衣服,对淑兰说:“你先歇歇,到炕上去躺一躺,我出去一忽儿就回来。” “你只管忙吧!”淑兰说。 张腊月一转身就出去了。婆婆在厨房唤道:“不要耽搁久了,早些回来吃饭!” “知道了!”腊月的声音从大门外传来。 老婆婆端来茶水。口里不住地称赞吴淑兰,称赞着年富力强的一代妇女:“你们如今多畅快啊,走州走县,到处交结朋友,有些没有出息的男人还赶不上哪!”最后,又夸起她的*张腊月来了。“三五个平常男人,还抵不上我那腊月一个。……别看她张张慌排,她就是那样个‘呼拉嗨’,心眼可厚实哪!……邻家都说,她不象我个媳妇,倒象我个闺女。” 淑兰笑着说道:“我一进门就看出来啦,你们一家人真好!” 老婆婆又去厨房里做饭。淑兰烤干了衣服,换在身上,把腊月给她的衣衫,细心迭好,小心地放在箱盖上,*帘子来,望着门外的天空,天空暗下来,雨,依旧顺瓦沟流着。她不由得焦急起来。她本是来顺路参观张腊月的棉田,和张腊月小组的人见面,学习她们的*的,要是当天晚上回去多好,还能召集个队员会,把在东乡和在张腊月这儿学来的*立刻传播出去。现在不行了,雨越下越大,还不见张腊月转来,急得她在房里团团转,无意间,她看到箱盖上一件东西,好象是面旗。她立刻走过去,揭开来看,果然是那面黄旗,上面有“中游”二字。这面旗她很熟悉,曾经在她的社里挂过好久,她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才把它换给张腊月。她隔着窗子向老婆婆问道:“大婶呀,这面旗怎么放在这儿,不挂到队委办公室去呢?” 老婆婆笑着故意说道:“腊月不让挂,她说呀,这不是咱的旗,咱只替人保管十天半个月就还给人家了,挂它干什么?” “唔,这样啊— !”淑兰把旗叠好,放回原处,*地笑道;“这个张组呀,想了个美,她想还给谁啊!”说着,她不由得走出房子,站在廊下,通过敞开的大门,向野外望去,野外是一片迷妹蒙蒙的灰蓝色,“啊!多讨厌的天气!”她又转回屋子来,她的心,也全被风雨填满。她又重新包好自己的行李,绑好鞋带。 这时,张腊月回来了。一群妇女跟在她的身后,跑来看吴淑兰。屋里顿时热闹起来。张腊月吵着嫌屋里暗,点亮了灯,一个一个给吴淑兰作了介绍。别看腊月是个“呼拉嗨”,她可心细呢,她一看见淑兰那重新收拾打扮过的样子和眉宇间的气色,就知道淑兰待在这里,心里发急。她舍不得淑兰离开,便宣布道:“今天吴淑兰同志到我们这儿来,是我们向淑兰同志学习的好机会,大家认识认识,听淑兰同志作报告介绍*,谁也不谈竞赛一类的事。好不好?”大家说:“好!” 吴淑兰见推辞不得,便提议开个交流会,大家都谈,腊月接受了。这个植棉*交流会开得很热呼。最后,淑兰向腊月斜了一眼,转了个弯向大家问道:“你们有啥紧急事情呀?张腊月大姐刚一到家就叫她开会!” 一个毛头毛脑的女孩子抢着答道:“淑兰大姐,我们研究怎个赶超你哩!” “哦!研究的结果怎样啊?”淑兰很有兴趣地问那小女子。“欢迎你们超过我。” 旁边人直向女孩子挤眼,腊月也向女孩子吼叫起来,可是那女孩子管束不住激动的情绪,象打机枪似的:“淑兰大姐,你夺走了我们的红旗,给我们换来那么个烂黄货,我们大伙都觉得是我们自己不争气,我们要好好向你学习,赶超你,……我们的口号是:马踏南二社,捎带刘杨村,收回大红旗,永远扎住根!” “哎哟!想要马踏我们哪!”淑兰笑着说。 “可不是!” “怕踏不成吧?” “试合哩!”女孩倔强地说。 “一定要踏?” “一定要踏!” “不踏不行?” “不行!” “好,欢迎你来踏一踏试试!非叫你连人带马投降不可!”吴淑兰一边说,一边笑着站起来,在她那外表娴静的眼神里,露出坚定和刚强的颜色来。 张腊月笑着嚷道:“不许谈不许谈,又谈起这些事情了!就不知道让吴姐歇一歇,吴姐今天是来作客的呀!” “我已经歇好了!”淑兰笑着说,同时她指着箱盖上的旗子,问道:“张姐,你怎么把旗放在这儿呀?” 腊月顺口笑道:“打算归还给人家哩!” 淑兰道:“还给谁?” 腊月发现自己也陷进争论里,停顿了一忽儿,呵呵笑道:“嗨,吴姐啊,你想,再能还给谁呢?难道我能要个黑旗不成!” 淑兰笑着说:“这么说,你还是把这面旗挂起来吧!咱俩是好朋友,我的心,你知道。我绝对不跟你换!” “由不得你啊!”腊月说。 “不由我再由谁?”淑兰自豪地说。 “你把我们这一堆人忘了!”腊月也很自负地说。 吴淑兰拿起自己的行李,笑着回答道:“张姐,你们要怎样想由你们想,我还得回去问挝我那些女将们愿意不愿意哩。” 吴淑兰的心,被革命竞赛的热情燃烧着,早已飞回她的队员中去,飞到田野里去了。无论张腊月和她的队员们怎样苦苦劝留,说什么也留不住。 最后张腊月无可奈何地笑骂道:“我现在才认识你,你是个顶坏顶坏的女人啊!”她们俩人,虽说只相处了一天。可是她们的友情是那么诚挚深厚;淑兰要走,是情理中事,她要争取这个风雨的夜晚,白白耽误一晚的时间,是难于弥补的。张腊月懂得这一点,要不,她们就不会交结成这样要好的朋友。临了,她只得说:“好吧!天已黑下来了,路上又泥得不好走!秀英,跟我去送吴姐一程!”吴淑兰推也推不掉。 腊月的婆婆在邻居借来几把伞,又拿来一盏小马灯,预备腊月他们回来的路上用。 村外,宽阔的旷野稍稍明亮些;但周围的村庄,都已隐没在风雨苍茫的暮色里;田间,这里那里,还有生产队的社员们在冒雨干活。 三个新认识的伙伴,撑着雨伞,互相扶持着,在泥泞的乡间道路上跌跌滑滑地前行,一边继续着刚才的争论。热烈响亮的声音,飘向四野,压住了充满天地间的风声和雨声。 “张姐,到你的棉花地去看看吧!”吴淑兰说。“来一趟可不容易。” “啊呀!那可要绕一大段路哩!”腊月说。 “绕一段路有啥要紧。”淑兰坚定地说。 “那行!正要请你指点沣沣。”张腊月干脆地说,“朝西拐吧。秀英,你在前头领路!” 三个人,离开大路,一溜行,踏上*的田埂,说说笑笑,向张腊月的棉花“卫星”田走去… 。 1958年9月10日 (选自《风雪之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新结识的伙伴》作者王汶石,原名王礼曾,1921年生,山西万荣县人。40年代尝试文艺创作。建国后陆续出版小说集《风雪之夜》、《新结识的伙伴》、《沙滩上》及中篇小说《黑凤》等。王汶石致力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作品既有鲜明的时代内容,又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他总是以对生活的真诚热爱和独特的审*受,努力表现农村的新生活和新人物,使小说富有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生活情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新结识的伙伴》虽带有“*”年代的某些历史痕迹,但思想倾向却是积极向上的。小说通过两个青年妇女、生产能手在一次县里组织的棉田管理现场会上互相结识、展开生产竞赛的日常事件,成功地表现出火热的时代生活和农村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虽然,风风火火的张腊月和沉静贤淑淑的吴淑兰性格迥异,但相同的劳动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使她们主动结成*劳动竞赛中的亲密伙伴。他们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战友。作者从她们身上准确地揭示了新中国劳动妇女带有浓重时代色彩的动人风貌。 作者精心选择了一个新颖、别致的艺术角度。他有意避开那些轰轰烈烈的场面,也不让自己笔下的两个新女性置于所谓的“风口浪尖”上,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在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情景的描绘上,以对比和衬照,将两个同龄女性“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通过人物平常无奇的言谈举止展示出她们纯净、丰富的精神世界。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富有喜剧性,洋溢着作者对新生活和新人物的挚爱,一幅贩风景画、风俗画描绘得真淳自然,具有浓郁的艺术情味。此外,生动活泼、质朴简洁的个性化语言,扑面而来的醇厚温馨的乡土气息,以及那恰切精当、饶有风趣的细节描写,也都显示了作家返朴归真的美学追求和平实隽永的艺术风格。
获取解放17年(1949-1966)1400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