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忆老师谈学术-师承·补课·治学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首先要明确目标和形势,看清中国的历史定位,有一个总的认识,抓住总的方向,从这里出发看我们自己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清楚我们的差距。再看我们要做些什么工作。说到学科建设方向,要清楚社会学和人类学两门学科都是研究人文世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它是有时代性的。现在时代不同了,*理论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外国的东西来解决中国问题。现在的实际是人类要长期共存,并实现“美美与共”的前景。我们培养的人就要能应付这个局面,去寻求人类长期共同生存之道。新一代学者要有这个气魄,去培养一代新人,做思想领域中的探险家,改变中国人思想不活泼,循规蹈矩的传统习惯,要能适应新情况,有创新精神,这就是一个严厉的挑战,需要大家一起来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打天下不易”我们已有了一点基础。队伍并不大,要开辟的工作领域还很多。重要的是要团结,不能分散力量,而团结要靠共识,靠感情相通,这样才出得来集体精神和合力。没有合力不行,而达到合力也要承认个人,力量在个人,靠每个人的努力,才有真正的合力,要善于用理智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社会学学者、人类学学者自身都解决不好人际关系问题,又如何谈得到学科建设的健康和迅速发展呢也有愧于承担世界多元文化社会的人类共同和平共处的大课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新时代里学术要靠年轻人去努力了。培养具有开放心态、踏踏实实、立足于中国社会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才,是当务之急。21世纪里中国要改革开放,世界也在朝向地球村文化发展,全球范围内好像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社区,各国各民族朝向一个和平共处的目标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特点、文化特点并不会完全融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要保留下去,相互接近交流,共同发展出更多的新的内容来。当然这个过程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但下个世纪的*概可以看得到,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得到一些倾向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际跨文化研究显得越发要紧,与文化的多样性联系的是学术的多样性,所以要更加开放地相互交流。社会文化学科可以有多种门类,但最好要能密切联系,形成跨学科的结合,并促进跨国跨文化的对话。年轻人可以在21世纪大有作为。我想寄希望于年轻一辈的学者们的是不要保守、不要画地为牢、划界自守,因为知识本来是不能画地为牢的。我看今后10年、20年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年轻一辈的学者们的胸怀和努力了。我期望年轻一辈,应该从兼容并包的传统中好好学习一些东西。中国未来的学术的希望,就在年轻人身上。
获取费孝通忆老师谈学术-师承·补课·治学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