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这是因为,非正常状态使得企业与个人无所适从,正如一个驾驶汽车的司机最发愁的就是在缺乏交通规则、交通无人管理、红灯绿灯显示不明的情况下行车,这样开,可能遭罚,那样开,也可能遭罚,而且罚款者爱怎么罚就怎么罚,答辩无用,躲又躲不掉,怎不让司机愁煞?
非正常状态恰好是某些缺乏自律的*工作人员最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获取私利或凭个人好恶来打击他人的机会,也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现象滋生的温床。在非正常状态中,游戏规则或者不存在,或者不那么有效了,随意解释游戏规则的可能性增大了,甚至谁也不遵循游戏规则了,如果*工作人员缺乏自律,社会经济秩序的恶化是可想而知的。还应当指出,在非正常状态中,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形式往往无效。这些工作人员作为被监督者,不仅不受监督,甚至还操纵监督者,使后者为自己服务。假定*工作人员不自律,法律约束又能对他们起多大作用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设法解决的问题。本书准备在第六章中再就此展开论述。
道德激励(1)
一、个人持久主动性、积极性的源泉
自律通常被理解为个人的一种道德上的自我约束。这种理解未免有些狭窄。自律还有积极的、进取的一面,这就是:一个人,不管从事哪一种工作,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应当有敬业的精神、进取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来。精神上的动力是重要的,可以把道德的激励称做自律的另一面,它与道德的约束是相辅相成的。
关于自我的道德激励同敬业精神、进取精神之间的关系,不妨从经济生活中的动力谈起。在经济分析中,动力来自个人物质利益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前面已经提到,个人利益不以物质利益为限。人是“社会的人”,他的利益要比单纯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广泛。动力并非全部来自利益的假设正是这样被提出来的。在任何一级收入水平上,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利益以外的因素的影响,而在个人收入增长后,非利益的考虑往往更加突出。这就是说,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个人会较多地从利益以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他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一部分或较大部分也可能由此而来。
获取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