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中国在经过了二十世纪这样一个激烈的社会动员和流血革命的过渡时期之后,人们至少在宪法所规定的法律地位和一些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方面已相当地趋于平等,在政治参与的程度和经济收入的方面也要比以前的社会广泛和平均,虽然分化和差别今天又在诸如财富收入等领域不断产生,但平等的呼声在这些领域也同样高涨。追求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的目标也更为明确且不可动摇。相应于社会平等化的潮流的,则是各种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各种职业声望的自然分流开始出现。
总之,有关中国古代选举所内在具有的矛盾及不断陷入的*,以及导致其最终被废止的各种因素及其深远影响,笔者就暂时叙述到这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许多疑云需要继续澄清,而我们今天能够比较可靠地指出的一点只是:我们现在依然没有脱离这种影响。古代选举社会后来所陷入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平等发展所遇到的*,或更准确地说∶是单一的、硬化的政治机会平等所遇到的*。这种机会平等自然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但两者又不是全无相似之处,故而仍可给我们提供一面以古鉴今的镜子。
中国经过了二十世纪的激烈动荡和流血斗争,社会结构与本世纪初相比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似已在开始走向一个自然分流、多元取向的平等社会。这种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特征的平等社会与中国古代的选举社会相比有何自己的特色,有何自身的问题和矛盾,它可以允诺什么和达到什么,可以带给我们什么期望或者失望,以及这种平等社会如何体现出自己文明的特色,它与传统因素如何关联,它自身又如何构成其平等与不平等的方面(因为无论如何不可能一切平等),最后,它的未来前景又究竟如何,就不是我们在此所能回答的了。这一切目前都还处在变化之中,还远不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得很清楚的。
注 释
1 见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4*7-4*8。
2 百日维新要臣陈宝箴之孙陈寅恪言其思想囿于“湘乡南皮之间”。
3 《劝学篇》“同心”。
4 《劝学篇》“明纲”。
获取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