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治评传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然而,邓又明确地、一贯地提出,为了确保党对社会的领导,体现出物质上的优越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战争中,正是这种思想,使*领导下的那些地区保护和发展了一种生产性的经济,在1949年之后又成了现代化的经济,正像邓在1987年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理谈话时所说的,也许是他在五十年代期间经常讲的话:“搞*,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⑾
由于邓强调对物质生产的发展和为了这个目的必须发展教育事业而进行机构改革,邓有时被国外描述为中国唯一的经济现代化的制定者。尽管这种说法没有什么明显不对的地方,但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正像上文引用的邓在1987年的讲话所表明的那样,邓所寻求的是*。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起主导的作用。邓在1992年将*和资本主义进行对比时,他把*描述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样也“有利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⑿在邓的总体思想中,经济现代化是一件主要关心的事情,但党的领导原则是更加重要的。与*观点和工作风格的明显差异产生了毛和邓的关系问题,甚至在“*”后,这个问题对邓的政治生涯来说,明显地也是很重要的。“*”前,邓有三十多年一直作为毛的助手,毛也深信邓对他个人的忠诚。“*”后,甚至在毛还在世时,即使他俩的关系实际已经发生了变化,然而他俩早期的那种关系对于*其他许多的领导人来说仍然是革命成功的一个明显标志。邓到了九十年代仍然还保持着对毛的忠诚。正像邓在1980年告诉奥埃娜·法拉奇那样:“……我们而且还要坚持*思想。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⒀正像他在1989年5月所表示的那样,他仍然为在党内曾是一个“毛派”成员感到自豪。⒁毛和邓的政治关系可追溯到1933年对“罗明路线”的斗争中,当时邓实质上是在党内冲突中替毛受了过。从那以后,毛对邓表现出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别人无法察觉到的信任。在1938年邓被派往太行区。在1942年—1943年延安进行的旨在消除苏共影响和确立毛的领导的全党整风运动中,邓是所有在外的*人唯一没有被召回延安参加整风的人。邓在毛的支持下成为*的*。一直到1966年底前,尽管邓和毛之间在政策问题上有许多分歧,然而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之间有任何的*,甚至在“*”中,官方的宣传机构也没有对*公开点名批判。
获取邓小平政治评传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