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与富士康选载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进军大陆建厂(2)
1993年,郭台铭加快在深圳的布局。当时土城的一些*自行车厂也来到深圳龙华,上下游企业集体在龙华买下大片土地。郭台铭也看中了紧靠深圳市区的龙华,当时,那里是一片荒野,野草长得比人还高。郭台铭站在一个高处,振臂一挥,对当地的*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我全要了。”
划完红线,就开始建厂,紧接着赶工生产出货。1996年,富士康开始向龙华搬迁,以后每年都有新厂房建成,一直到今天,富士康已经在龙华建成1400多亩土地的工业园区,并且还在不断地买地,还在建设。
进军大陆建厂,成为富士康最重要的转折,威震世界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就这样在大陆诞生了。
成功上市
1991年,鸿海股票在*上市,是鸿海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不过鸿海的上市也是一波三折。
上市的前两年,鸿海的资本额已*到亿元人民币,FOXCONN还连获外销大奖。施振荣在鸿海的上市说明书中说:“几乎*主要的个人计算机厂商都采用其产品,鸿海公司在过去数年的发展,对*计算机工业的成长环境,以及包括宏本身的成长过程,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我们需要这种工业在*生根*。”
但是崛起的鸿海准备公开上市时,还是受到了不少黑函攻击,投诉其海外投资公司的问题。当时鸿海为了投资先进技术,在美国设立公司,有人怀疑鸿海在美国投资的公司,是“假华侨,真避税”。虽然郭台铭迅速把海外的股权全数买回避嫌,但由于有些股权在美国人手中,所以还是晚了一个月才上市。
最后的上市审查投票结果是七票对六票,鸿海以一票之差过关,非常惊险。1991年6月18日,当时*第一大、亚洲第六大的连接器公司—鸿海以每股约合11元人民币的价格挂牌上市。
公司上市,鸿海不仅获得了市场资金的注入,也推动鸿海走向全球市场。鸿海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可以争取国际一流公司的订单,最最重要的是,鸿海告别了过去买机器、买厂房的年代,有了股票,鸿海可以真正开始“买人才”,吸引更多工程师,展开接下来15年的发展。
鸿海上市之前,郭台铭曾信誓旦旦地说:“有了钱,我要去买德国的模具,买日本的精密陶瓷。”但上市后,他做得更多的是吸引人才。
获取郭台铭与富士康选载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