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事实上,这两种建议并不矛盾,它只是用到了凡事过犹不及的哲学道理。
许多喜欢研读管理历史的人,都知道早期美国汽车业的大公司特别信赖数字,管理人员通常在非常单纯的环境中做出决策,对他们来说,解决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进行分析处理。如果这个数字让人鼓舞和满意,那么某项重大投资或者某种新产品计划就要付诸实施了。在汽车公司里,财务人员非常有影响力。对此,布鲁斯·努斯包姆在《竞争的世界》一文中,曾作过精辟描述—竞争文化表现在掌握数字的统计人员身上,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可以用计算来控制的。他们睁大了眼睛,紧紧地盯着这些数字,试图从一个保险杠的成本中挤出5毛钱,从制造护栏的成本中挤出7毛钱—这可能为公司节约数百万美元的成本,但是他们的努力却和汽车专家的意见相冲突,汽车专家希望制造出具有最新特点的车子。这时公司就呼唤一个有效的全面价值系统,以鼓励每一个人都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而不是内部喋喋不休的争吵。要知道,当主要精力用于调和两种不同意见,而较少留心外面的经营环境时,市场机会就可能失之交臂。
这些公司不喜欢听到坏消息,它们因此迷恋数字,一旦财务报表的数字显示某项业务会赚大钱,它们就愿意立刻决策。一旦数字显示可能亏损时,管理层就会非常谨慎,决策过程非常艰难。公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非常迷信数字,他们的一切行动要参照利润,这直接决定晋升和报酬,结果很多人看中短期利润,只要财务报表好看就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在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里,财务人员的地位比技术和销售人员都要高,整个公司围着财务人员转。例如,通用汽车公司曾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标准化质量指数,以便衡量各厂业绩。这个指数非常简单,60分是合格与不合格的分界线,结果大多数工厂只为超过60分而奋斗,眼睛里只有数字,而没有改进汽车质量这个理念。财务人员直接影响这公司的决定,市场调查人员、技术研究人员、销售人员以及咨询顾问一律听从财务人员的指挥。这些做法后来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
像美国汽车业那样过于关注数字的威力,而蹑手蹑脚的做法在其他公司也比较盛行。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大陆*公司经营非常混乱,公司在10年时间内已经更换了10个总裁,经历了两次破产,员工士气极其低落。公司的财务报表糟糕极了,管理层开始担心,他们每天想着如何节约成本,却从不想如何赚钱,亏损的数字严重地束缚着他们。他们制定的计划全部是为了解决财务报表上的问题。为求一时改善,管理层制定了计划,比如要求驾驶员把飞机的油料消耗降到最低,就能获奖。结果呢?每个航班为了减少油料损耗,就关闭空调,关闭灯光,并且放慢飞行速度等等。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一些航班上甚至不提供就餐,不提供旅行社佣金,不给公司打折等等。结果呢?为了挽救财务数字而刻意降低成本的做法,使得大陆*公司流失了大量客户,公司的财务状况只能进一步恶化。
获取长大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