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市隐庐医学杂着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我亲手治之。叶天士云∶病前病中夺精者,阴气先伤,
如寒时觉其寒盛,热时觉其热炽,(此初起也日浅。)及病甚化热,津液必易涸也,皆是内虚
阳邪传入阴经,即不死,伤寒偏死下虚人也。古语亦非数剂可愈之症。若用桂、附、参、
地,必胸闷作恶,减食烦热,但大热大补之药,阴虚之体,服之无病生病矣。徐灵胎当时与
叶氏争名。著作亦言之过甚,如先生一样耳,读书自具眼目为要,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
受古人欺。袁子才句,余甚佩之。
若果真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必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
无用
滋补之法。徐洄溪论之详矣。奉劝医者勿轻言夹阴以害人,病家勿轻信夹阴以自害。按证施
治。毋事张皇,庶几天下多一生人,即地下少一冤鬼,亦相得之道也。至于夹阴二字,本属
庸人杜撰,置之不辨可尔。
<目录>
<篇名>阴证忌用寒凉说
属性:内外两证,皆分阴阳。阳证实热,阴证虚热。实热易治,虚热难疗。若以治实热者治虚
热,
未有不误者也。然而治虚热者,往往以实热之药误人而不悟。何故?盖实热者,表里皆热;
虚热者,表热而里不热。人但见其表之热,即不问其里之如何,概以寒凉投之,以为彼既
发热,治以寒凉,人必不能议我,病家亦深以为然,而岂知虚宜补而寒宜温哉?
炳按∶药之寒热温凉,即天之春夏秋冬。寒,冬气也;热,夏气也;凉,秋气也。温,
春气
也。药之大略,如石膏、寒水石、大黄、芩、连、胆草、川柏,皆大寒,冬气也。附子、姜
、桂、吴萸、胡椒等热药,夏气也。炙草、黄 、杞子,温和药品,如春气和煦也;赤芍、
丹皮、连翘、栀子等等微寒,秋气也。温热两字,要皆分尝。至于阴证阳证,外科宜分,伤
寒时气亦宜分,调理杂证,则一言难尽耳。甘温能治大热,李东垣说也。
若甘温可退虚热之说,固耳所未闻。热则如何而知其虚热,曰∶脉必浮大而数,数为热
获取中医古籍-市隐庐医学杂着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