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经济格局的大国策:西藏之水救中国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吴越的胥溪、胥浦、蠡渚,魏国的鸿沟,秦国的灵渠,甚至隋代出现的京杭大运河,这些跨流域的水利工程,虽说也起到一定的分洪作用,但抗洪能力毕竟有限,因为它们的设计思路首先在于航运,其次才是抗洪。朔天运河将10大水系连成网络,这样的网络化抗洪比起单流域工程来,有三点好处:
第一:大范围调剂水量,可提高抗洪能力;
第二:汲洪济旱,将洪水的危害因素化为宝贵的水资源,可解决旱区缺水问题;
第三:大范围抗洪抗旱能力的提高,对于应对未来气候的“厄尔尼诺”以及“安尼娜”现象,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约1/3的出境水,加上长江上游的洪水,共计2006亿立方米的南水北调,对于赤地千里、沙海茫茫的中国北方来说,这是何等的价值?黄河的年流量,有些资料上说500亿立方米,水利部公布的最新数字为580亿立方米。2006亿立方米,接近于4条黄河的流量,这就是说,中国北方*了4条黄河。这4条黄河的水,是听凭调遣的驯顺水、洁净水,她既能给黄河流域及京津地区补充水量,又能按照人为意志流向西北、内蒙古及东北西部地区。
中国由*阶梯组成的广袤大地上,有一条划分内陆河与外流河的分界线,它就是从兴安岭西麓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直到中国西端国境,这条漫长的分界线以东为外流河,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以西为内陆河,它们大都发源于山中,消失在山脚下的平原地区。中国的干旱地区,大都属于内陆河地区,急需输血而延续生命。真正意义上的南水北调是将水丰的外流河水翻越天然屏障,巧妙地引进内陆河地区。如此“抑富济贫”,才是我国水利建设的战略目标。朔天运河以1条到2条黄河的水量,由青海湖出发,西越阿尔金山,北出祁连山,沿着故有的旧河道和新辟渠道,顺顺当当地流进西北及内蒙古地区的内陆河,使这些地区彻底改变面貌。
“救中国”非玄奇之语(3)
综上所述,朔天运河第三功能:可以使大半个中国从被动的抗洪救灾中解脱出来,并使中国北方不再经受季节性干旱和干旱区永久性干旱的熬煎。
获取影响中国经济格局的大国策:西藏之水救中国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