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校长的忧思录-中国教育怎么了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而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由于从起点上就没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面对这些人为设置的录取障碍,他们更是只能望洋兴叹,根本无缘进入梦想中的名牌大学学习。所以有人就在网上嘲讽,北京大学已经不是中国人的大学,正在变成“北京人的大学”。
公共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全民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如果公共教育资源被部分人甚至少数人垄断,这不但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粗暴践踏,更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漠视和践踏。
由于长期的政策性倾斜,导致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产生严重不公,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所谓名牌大学却屈指可数,寥寥无几。本已不公的资源配置又遭遇了歧视性的录取障碍,使得西部落后地区的学生进入发达地区名牌大学的难度大大*,这样势必让教育不公进入恶性循环,最后演变成社会不公——名牌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而资源的优势又使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和机会,是那些一般大学的学生所难以企及的。
对名牌大学的盲目追捧,正是这些名牌大学人为设置歧视性障碍的根本原因。由于太多的人希望能够进入这些名牌大学学习,导致这些大学变成稀有资源,奇货可居,从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容量有限,想进入的人又太多,它不设置歧视性障碍才怪。
我曾经问过一些立志要进入北大清华读书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他们回答我,进入北大清华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人生目的,“能够进入清华北大就是一种荣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目的,进清华北大本身就是目的”。
对这样的回答,我感到很失望。如此盲目的追求,就算真的能进入北大清华,又有什么意义吗?
我也问过一些重点中学的老师——拼命让自己的学生考入北大清华有什么意义?他们回答我:“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上北大清华,这就是对我的教育能力的最好证明。”我以为他们会回答我要“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结果我得到的回答是为了他们自己,这真是十分滑稽。
中国教育怎么了 公平之忧(9)
获取一个大学校长的忧思录-中国教育怎么了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