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与马可维茨和夏普的理论共同作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基础的,还有尤金尼?法码(Eugene 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他认为股市的参与者是绝对理性的,他们能够对每个新信息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并由此改变股价的变化,这样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上,未来的股价是不可能预测的,所以除了运气因素,没有人能够击败大势。
但巴菲特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于1947年前后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与上述几个理论是完全冲突的:市场既不是充分有效的,股价的波动与回报的关系也是有限的。在他看来,投资这一行为不是由选择投资组合的低风险性、持有的时间长这样的特点决定的,而应是“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就是说,选定了一家具备良好潜质的企业,并在“相对低”的价位上——这两个标准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后面进行更详尽的介绍—购买该股票,然后若干年内通过企业分红实现收益,而不是在股价的涨跌瞬间判定选股正确与否。
作为格雷厄姆的最成功的门生,巴菲特充分执行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原则。他常在说明自己选股的原则时进行这样一句说明:“我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我购买股票是在假设他们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股市的基础上。”—既然如此,市场本身的变化就不再重要,市场反应是否足够有效也不重要,股价波动导致的风险存在与否也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的能力。“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
正是因此,一向理性的巴菲特说过一句似乎狂妄的话:“我对风险因素的理念毫不在乎,所谓的风险因素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 寻求内在价值
“股价正在上升”,这句经常出现在专业人士口边的话曾被《顾客的游艇在哪儿?》一书的作者小弗雷德?施维德(Fred Schred,Jr.)认真地批评过:分析家们凭什么判断下一秒股票仍将上涨呢?事实上,每日进行K线图分析的人们的确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就像只知道三围数字无法还原一个女人的形貌。
格雷厄姆对此有一句精妙的评论:“(外界评论)一家企业的状况,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通常,影响股价变化的往往是人们的观点—扯远一点,这正是近年日渐兴盛的“混沌投资理论”,即人们的心理状态决定股市的变化这一理论的精到之处。也正是因此,不断观看阴线、阳线,研究踏浪理论的人们往往忽视了企业本身(虽然的确有一些著名投资人在盲人摸象的情况下因把握住市场的心理趋势而取得超人的成就,如索罗斯)。
获取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