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的详细目录和章节如下:
文明与缺憾第一章………………………………………………………(…1)
第二章………………………………………………………(…12)
第三章………………………………………………………(…25)
第四章………………………………………………………(…39)
第五章………………………………………………………(…49)
第六章………………………………………………………(…60)
第七章………………………………………………………(…68)
第八章………………………………………………………(…81)
(ego)的用法的阐述,可以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b)标准版,第19卷,第7页)一书中的编辑导言中找到。
,标准版,第12卷,第69页。
,出处同上,第5卷,第565—566页。这个问题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在1895年的《规划》(Project)中已经出现了,见第一部分的第1、2、1节(弗洛伊德,1950年a)
②〔参看《关于精神功能两项原则的系统阐述》,标准版,第12卷,第2——223页。
,标准版,第6卷,第274—275页。
②〔根据休。拉斯特所写的《剑桥古代史》第7卷(1928年)“罗马的建立”。
,标准版,第26卷第236页。
关于这种家庭的见解大都来自于阿特金森,所以这些请参看标准版,第13卷,第142页脚注〕②〔在德文中,“Recht”有“权利”和“法律”两重含义。
他还经常回到这一论点上。比如:参看“杜拉”病历,标准版,第7卷,第31—32页;以及《爱情心理学》的第二篇论文(1912年d)
,出处同上,第11卷,第189页;也请参看前面第6页编者的
①〔对于弗洛伊德通常使用的“心理惰性”这一概念的评论,请参看编者对弗洛伊德的注解,1915年,标准版,第14卷,第272页。
①〔参看《幻想的未来》第五章。弗洛伊德在后面第138—139页又回到了“爱邻犹爱己”这一圣训的问题上。
,标准版,第18卷,第101页的注释。
①〔见《群体心理学》第6章(1921年c)
,标准版,第18卷,第101页,以及《童贞和禁忌》(ThtTabofVirginity)
,出处同上,第11卷,第199页。
①〔一些对于弗洛伊德本能理论发展的评论可以在他的论文《本能及其变迁》(1912年c)的编者注中看到。标准版,第14卷,第113页。
参看《群体心理学》第四章(1921年c)
,标准版,第18卷,第99页。
①〔这一方面请参看《自我和本我》(标准版,第19卷,第63页)中的编者附录B。
①〔参看《超越快乐原则》,标准版,第18卷,第59页。
在《释梦》(标准版,第4卷,第78页)一书的第一章有对第二段引文的附带的暗示。
,标准版,第19卷,第116—17页。
(1915年b,标准版,第14卷,第298页)中有详细引述。
②〔弗洛伊德以前就论述过这个矛盾,例如在《自我与本我》的第五章,那里还提到了其他的有关情况(1923年b,标准版,第19卷,第54页)。
,在《抑制、症状和焦虑》(标准版,第20卷,第128页)一书的第七章编者注释中可以找到对该术语的解释。
,标准版,第13卷,第143页。
,1901年a,标准版,第5卷,第637页和639页。
①〔参看《抑制、症状和焦虑》,标准版,第20卷,第132页。——情感被描述为“无意识的”是不合适的(参看《自我与本我》,标准版,第19卷,第23—31页。
④〔《图腾与禁忌》(1912—1913)标准版,第13卷,第153—155页。
①参见《释梦》(190a)第七章(A)。——英译注。
③参阅《对释梦者的理论与实践的评述》(1923c)第二节。——英译注。
①见《释梦》第一章。——英译注。
①《释梦》(190a)第六章(E)对这些试验作了更详细的描述。——英译注。
①弗洛伊德1914年对《释梦》(190a)第六章(D)及(I)的几段补充中,对西尔伯莱的实验作了更充分的说明,并附有大量的引文。——英译注。
①欧内斯特。琼斯在弗洛伊德传记第三卷第十四章中,对弗洛伊德关于神秘主义的态度作了综合概括。——英译注。
(诺顿,1961)第四章第125—127页有详细论述。——英译注。
①参见《幻觉的未来》(1927c)第五章中类似的论述。——英译注。
①见《群体心理学》第8章末(1921c)。——英译注。
②这段关于本我的论述主要根据《无意识》一文第五节的内容。——英译注。
第二章中的类似图表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在某一点上,早期的图表与现在这张图表存在着基本差异,即前者没有指出超自我,不过该书后来说明了这种缺少的理由。
①参见《抑制、症状与焦虑》第四章。其中所考察的病例是“小汉斯”
第三节中再次被论述,当时使用的显然是神经病学的术语。
第七章(E)
第八章中(诺顿,1949)。——英译注。
第11章中。在很晚写的一篇学术性论文分析的有限期与无限期(AnalysisTerminableandInterminabie;1937c)
①本段的前一部分起源于《自我与本我》第三章开头的一个论述。
后一部分则以《抑制、症状与焦虑》第十一章(A)
的第一节。——英译注。
一词在《标准版》中已普遍使用,其理由在第一卷的概论中作了说明。——英译注。
第三节中。——英译注。
②这个例子已于1919年补充到《释梦》第六章(E)
②本问题请参见《自我和本我》第四章。——英译注。
①参见《自我与本我》第五章的一个长脚注。——英译注。
①对这种内疚感的主要论述请参见《自我与本我》第五章,《性受虐狂的效益问题》和《文明及其缺憾》第七、八章。——英译注。
第七章中,作者再次回到了这个课题。——英译注。
第四节中*的一个长脚注中,后来又在《文明及其缺憾》(1930a)
第四章末尾的一个更长的脚注的开头部分,弗洛伊德论述了查明“男性的”
第二节。——英译注。
第六章的脚注中,首次提出这个观点的。后来在《引论》第十三讲和《文明及其缺憾》第五章中,他又重复了这个观点。上述第66页所举事例表明了可能存在的例外。——英译注。
第十二章(D)
在他写的传纪第三卷(1957,第120页)
病例的第三章第三节中也极为详细地考察了这个问题。在为普非斯特尔(Pfister)
②参见《标准版》第十二卷最后的脚注和论分析技术的文章。——英译注。
在《抑制、症状与焦虑》第11章结尾的一段中,弗洛伊德已经探讨了本讲演的主题。——英译注。
在《释梦》第六章(1)
,尤其是其中的第3节。——英译注。
①在《幻觉与未来》第八章及《文明及其缺憾》靠近末尾部分,弗洛伊德已提到了社会蒙受类似于个体神经病的那种神经病之苦的可能性。
①这一点在《幻觉的未来》第九章中已作考察。——英译注。
那个观念是关于作为有机物发展过程的抑制的假说。在《文明及其缺憾》第四章开头和结尾的两段长脚注中,弗洛伊德对这一点作了充分说明。——英译注。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选集》第4卷(伦敦,弗拉德福出版社,1946年第三B版)
获取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