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摘要
分別識與般若常常是相對的。 般若超過分別識;在感官與智力世界,我們應用分別識;這個世界的特色是二元性,因為有見者與被見者之分,這兩者是對立的。 在般若中,這個分別卻不存在;見者與被見者是同一的;見者就是被見者,而被見者就是見者。 當我們把般
主要讲的人物和事物
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主要讲的人物和事物有:、般若、分別、分別識、直觀、我們、一個、般若直、般若直觀、可以、不是。
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的小说类型是仙侠小说主要内容。
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的作者是谁?
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的作者是:佚名。
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部分内容免费阅读
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主要内容讲的是:
分別識與般若常常是相對的。
般若超過分別識;在感官與智力世界,我們應用分別識;這個世界的特色是二元性,因為有見者與被見者之分,這兩者是對立的。
在般若中,這個分別卻不存在;見者與被見者是同一的;見者就是被見者,而被見者就是見者。
當我們把般若象在分別識中一樣,分為兩個因素,般若即不再是般若。
般若圓滿自足。
分別乃是分別識的特徵,而般若正好與之相反。
般若是整體對其自身的自我知識,而分別識則忙碌於各個部份。
般若是統合原理,分別識總是分析性的。
分別識沒有般若做為支援,就不能發生作用;部份永遠是整體的部份,部份永不能靠它們自己存在,否則它們就不再是部份它們甚至會不存在。
但只是部份的集合並沒有意義,這乃是何以在佛教哲學中,諸法(諸組成元素)(3)若僅從個體存在而觀之,被認做無“我”(atman)(4),“我”是統一原理,當一切法同統一它們的東西無涉,則它們只是不相關連的部份,這就是說它們是“非存在”。
要使它們相關相連和有意義,則需要般若。
佛教的無常觀與苦觀,不可以僅從道德的和現象學的觀點來解釋。
它具有認識論的背景。
分別識而無般若則殺;分別識所行的是分化,而由於使每個個體和其他的個體不相關連,分別識乃使得它們都成為無常者,而受制於因果業報律。
由於般若,一切法可以從一個統一的觀點而觀之,並獲得新生與意義。
般若恒尋求最大限量的統一,因之沒有更超乎於此的統一。
因此它所做的表現或陳述,自然超乎分別識的領域。
分別識要將這些表現和陳述置於智性分析之下,試圖在其中依照它自己的尺度,發現某些可解之物。
但分別識顯然無法達到目的,因為般若開始於分別識所不能透見之處。
分別識,由於是分別原理,永不能見到般若的統一,而由於分別識的本性使然,它總不能進入般若之境。
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看一看,當般若不受分別識干擾時所做的陳述。
获取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