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每一個單元(或單子)都單獨同另一個單元相*,並同其他一切單元的集合相*,如一個網狀。觸其一,則其餘皆動。分別識瞭解這一點,並能夠想像其間關係的錯綜複雜,而承認在它們之下,必有一個整合原理做為基礎。不僅如此,分別識還能夠列出這些原理是什麼原理,如哲學與科學所為者然。但分別識不能夠把這種行為遍及整個實在界;它的視域被限制在有限的界域,這個界域是不能無限擴充的。它必須止於某處。
然而,般若視域卻沒有界限;它涵括一切事物之整體,超乎空間的無限與時間的無止,而不是一個受限制的連綿。它的這種行為不是曆遍每個整體,把它們認做是屬於一個整合過的整體,而是一瞥之間就盡收眼底。雖是這般領悟整體,各部份卻未越出般若的視域。這一個經驗,我們最好稱之為般若的做為演化,這個演化將整體做動態的收覽,而不是靜態的收覽。
我們不可以把連綿解釋為僅是單元或單子堆積;它不是由一個單元加一個單元而得出的觀念。它是一個具體的,不可分得,不可界定的整體。在其中沒有部份與整體之分。禪宗哲學家們會說,它是“萬里一條鐵”,沒有“孔”可以讓你去抓。它是“暗昏昏”的,沒有顏色會資辨別。它是一個無底深淵,沒有東西可以讓你做主客之分。我們會說,這些句子是比喻性的,並不能提供多少關於般若直觀的知識。但就那些真正經歷過般若直觀的人來說,這些比喻性的、象徵性的描繪卻真正具有意義。禪家所做的只不過是把這些經驗譯為他所慣用的辭彙而已。
連綿不是由單元之堆積而構成的整體,這是顯然的;如此,則要成為整體,必須另外*一些東西,而這即是由般若直觀所完成的事情。因此,我們必得承認般若是一種價值賦予原理。當般若貫穿這連綿,則整體即得到了一種價值,而其中的每一部份也變得有了意義,並且躍動著生命的脈搏。每一個單元,即使是最不足為重的,現在出現在這新的處境中也充滿了意義。一片草葉並非與整體無關而可任人踐踏的。從洗米缽中不經心漏出的一粒米真真實實是萬種事物的源起。這乃是何以有言“般若生”而“分別識殺”的理由。諸部份要變為有意義,須*為整體,而這種*──不是機械式的,也不是算術式的──乃是般若直觀的成就。分別識只有在同般若相熔合時,才能認識到這一點。
获取禪學隨筆(鈴木大拙)book50-04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