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文学理论常识的结局是什么?(主角最后怎么了)

郭慕烟2023年06月30日 10:49 阅读 (18) 言情小说结局

笔记文学理论常识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他最欣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不

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认为其中“‘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形容诗境亦绝妙”,与戴

叔伦“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香祖笔记》)。又赞同严羽“以禅喻诗”,认为“五

言尤为近之,如王(维)、裴(迪)辋川绝句,字字入禅”(《蚕尾续文》)。他的神韵说就是从

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严羽的借禅喻诗发展来的。神韵说主张写出一种清远的意境,外露灵

性,内蕴真味,有言外之意。认为这种意境的形成在于“伫兴”。他举南朝梁代萧子显所说:

“登高极目,临水送归。早雁初莺,花开叶落。有来斯应,每不能已;须其自来,不以力构。”并

引用王士□所说,孟浩然“每有制作,伫兴而就”(《渔洋诗话》)。说明“伫兴”不能强求,“物

色之动,心亦摇焉”,在景物感动心情时,自然酝酿成熟。

近代文论对“意境”说的发展 “意境”说在近代文学评论中运用更为广泛,“境界”一词甚

至用于小说评论,相当普遍地以有无境界和境界高下来评论作品。如康有为、梁启超论诗,

况周颐、刘熙载论词,林纾论文,王国维论小说戏曲,都运用“境”或“境界”的观念。其

中最为突出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说作了新的阐发。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认为境界不仅

是景与情的结合,而且应是从亲身所见所闻中得到的真切感受。他举例说:“‘红杏枝头春意

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闹”和

“弄”就是作者真切、独特的感受。所以他说明,有了这样的感受,就叫做“不隔”,才能写

出真景物、真感情,才有境界;否则就叫做“隔”,也就写不出真景物、真感情,也就无境界。

他还进一步指出:“有造境,有写境,此*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并辩证地论述了“造境”

获取笔记文学理论常识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原文链接:https://www.maizis.com/c-xx01/p-220316020324879

以上内容来自麦子文档原创整理,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致客服进行反馈!

相关文章

  • 笔记文学理论常识的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惭予廷荫人,安得结子,心虽羡名场,才命甘汨没。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章奏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

  • 笔记文学理论常识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 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 志,乃就诗论诗

  • 笔记文学理论常识的结局是什么?(主角最后怎么了)

    他最欣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不 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认为其中“‘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二语,形容诗境亦绝妙”,与戴 叔伦“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八字“同旨”《香祖笔记》)。又赞同严羽“以禅喻诗”,认为“五 言尤为近之,如王维)、裴迪)辋

  • 笔记文学理论常识小说txt下载

    笔记文学理论常识下载文件格式为txt格式,文件大小约:148.56KB,原著作者是佚名,笔记文学理论常识主要讲述的内容为: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 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 志,乃就诗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