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李训虎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35]这一判断富有新意,然而,如若真将排除规则视为证明力规则显然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证明力规则的当下以及未来图景并没有上文所描述的这样简单、乐观。在笔者看来,实践中的证明力规则仅仅是对于成文证据法的补充,新兴证据科学对于证明力的关注仅仅是一个信号。在当下的证据法中,无论是普通法还是制定法,可采性依然居于核心地位;而证据科学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以此来判断证明力规则将来的发展趋势或许为时尚早,当然,事实认定科学化对于证明力带来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尽管本文考察的是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并对相关学者的论述作了简要述评,描绘、还原了美国证据法实践中证明力规则的真实图景以及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然而,这一研究不仅仅在于展示美国证据法的另外一个侧面,其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反观当下中国的证据法实践以及证据法学者对待证明力规则的态度。
罗杰·帕克等人指出,当法律显失公正、严重混乱或者极速变迁的时候,教义性研究便会兴起。[36]如果这一论断成立的话,我们的证据法研究将长期处于教义性研究的阶段,传统的可采性问题、证据能力问题将长期成为证据法研究的重点。当下的证据法学研究验证了这样一种判断。然而,当下中国的证据法以及证据法实践是以证明力为导向、为核心的证据法,由此,如何回应当下的实践以及如何引导实践就成为证据法学者面临的问题。尽管本文的研究无法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但本文所描述的证明力规则的发展演进、当下图景以及未来预测告诉我们应当对其秉持一种历史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前瞻的思维。惟有此,我们才能明晰怎样面对当下、如何回应未来,进而达致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注释:
[1]陈瑞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
[2]详细的论述参看李训虎:“证明力规则检讨”,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3]查尔斯?巴赞:“证明力规则”,载《圣母大学法律评论》[Charles L. Barzun,Rules of Weight,83 Notre Dame L.Rev. 1957,1957 (2008). ]。
获取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李训虎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