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的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丁琪翔2024年07月24日 08:04 阅读 (7) 仙侠小说名言语录

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中的名言名句及经典语录如下:

1、欲领会文正公一生修齐治平之绩者,宜先了解其家世及祖传孝友礼让之风,方知其由来有自。

2、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真是书生。

4、富坨修理旧屋,何以花钱至七千串之多?即特造一屋,亦不应费钱许多。

5、先是,曾祖星冈公所居湘乡乡间之宅曰白玉堂,初析产时本尚有良田。长房欲之,星冈公不之较,故所有独此一屋及他处瘠田若干。

6、黄金堂之宅相传不吉。贺夫人既卒于是,其母亦卒于是。

7、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8、忆昔识面初,维时岁癸巳。虎观夜谈诗,龙城春校士。

10、寒士出身,不知何日是了也!我在京该账尚不过四百金,然苟不得差,则日渐紧矣。

11、吾近于宦场,颇厌其繁俗而无补于国计民生,惟势之所处,求退不能。但愿得诸弟稍有进步,家中略有仰事之资,即思决志归养,以行吾素(愿)。

12、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处,亦与之俱化也。

13、岱云来,久谈,彼此相劝以善。予言皆己所未能而责人者。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此三者皆药石也。

14、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15、我自蓄此忿,仅自反数次,余则但知尤人。本年立志重新换一个人,才过两天,便决裂至此,虽痛哭而悔,岂有及乎!真所谓与禽兽奚择者矣。

获取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原文链接:https://www.maizis.com/c-xx01/p-220322130318262

以上内容来自麦子文档原创整理,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致客服进行反馈!

相关文章

  • 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小说txt下载

    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下载文件格式为txt格式,文件大小约:279.81KB,原著作者是佚名,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主要讲述的内容为:近年从事近代史人物传记及历史小说的写作。 著有《袁世凯评传》、《曾国藩评传》及长篇历史小说《汉宫春梦》。 《曾国藩评传》目录(1) 上 序 一、白杨坪曾家 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湖南湘乡白杨坪的一户曾姓人家,生下了长房长孙。 谁也...

  • 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近年从事近代史人物传记及历史小说的写作。 著有《袁世凯评传》、《曾国藩评传》及长篇历史小说《汉宫春梦》。 《曾国藩评传》目录(1) 上 序 一、白杨坪曾家 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湖南湘乡白杨坪的一户曾姓人家,生下了长房长孙。 谁也

  • 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的结局是什么?(主角最后怎么了)

    41据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清廷接受江忠源建议在八月十二日,出处不详。参见《日志》上),上海书店版,第270页。又见奕讠斤等纂《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卷五十三,《续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404册,第316317页。

  • 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的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欲领会文正公一生修齐治平之绩者,宜先了解其家世及祖传孝友礼让之风,方知其由来有自。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真是书生。予为之定一淑女,岂可以庶出为嫌乎?昔卫青无外家,其母更不能上比于庶。卫青为名将,良家淑女,岂不肯与为婿乎

  • 还原清末枭雄的真面目-曾国藩评传上、下的目录章节详细介绍

    4休·赛西尔:《保守主义》第二章,商务版,第13页。 6顾炎武:《日知录集释》第五卷,岳麓书社1994年5月版,第190页。 84太平天国与洪秀全建号的时间,简又文先生有详尽考证,笔者从之,不赘述。详见《太平天国全史》上)第四章“金田起义记

  • 曾国藩评传小说txt下载

    下载文件格式为txt格式,文件大小约:284.37KB,原著作者是佚名,主要讲述的内容为:如此,才能真正进入你写的那个人的生活、思想乃至于情感,甚至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相通。 抱着这种心态读古人之书,就仿佛同一位位严肃而睿智的先贤对话,进而对你所写的时代、社会与人物获得更为贴切的认识。 真实而外,再就是评论了。 古代私家撰史,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