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的目录章节详细介绍

常小蓉2022年03月04日 22:06 阅读 (14) 校园小说目录

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的详细目录和章节如下:

有人说,刘亦婷的父母不可能从小就瞄准哈佛要求的“优秀素质”培养孩子,然后等着 哈佛来验收。这话说得很对。这种常见的殊途同归的现象,恰好说明了素质培养是有规律可 循的。  在婷儿17岁之前,我们只是在按自己的研究心得优化对婷儿的教育,根本没考虑过高中 阶段申请全奖留美读本科,更不知道哈佛对学生有什么要求。如果不是拉瑞提出本科留美的 建议,如果《哈佛女孩刘亦婷》里提到过的刘莹(以前误译为“刘颖”了)不对婷儿说:“ 不报哈佛,你会后悔的。”婷儿也不会鼓起勇气向哈佛冲刺。高二暑假时,我们看到婷儿在 刘莹指导下选定的目标大学清单,简直难以判定它是狂妄还是合适?只能凭着对刘莹的信任 支持婷儿的选择。等看了哈佛等名校陆续寄来的一大堆申请表格之后,我们心里才踏实了。  我们发现,在招生方法上,中美两国大学是完全不同的,可在人的发展潜力的考查上, 中美两国社会重视的东西却基本相同。看看“校方报告”中“附加的个性评价(additional general ratings)”所涉及的15个方面,您就会发现,哈佛关注的这些东西,中国人一点 都不陌生:  好奇心(或求知欲)  创造性(或创造力)  学业成绩  学业前景  领导能力  责任感  -confidence自信心  为人的热忱  幽默感  关心他人  活力  成熟  主动性  对挫折的反应  受老师们的重视程度  从其他美国名校“附加的个性评价”来看,各校关注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有些学校只列 出12个方面,有些学校更重视“独立性、自律能力、对他人的影响力”等。从媒体对2002年 7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报道来看,牛津、哈佛、斯坦福、清华、浙大、 南开等8位中外名校校长谈到如何评估一流学生时,基本上也没脱离这十几个方面。美国名 校精心设计的全套申请程序,包括用表格考察的方方面面、入围后的面谈和最后投票表决, 也是为了用各种方法从各个角度来评估申请者:此人各方面的状况和发展潜力如何?在同校 同届同地域的学生中有多突出?在优秀程度不相上下的竞争者中是否仍然突出?以此发现校 方最想要的学生。如果是外国学生,还要看你是否听得懂英语授课?托福成绩600分以上就 被认为是“听得懂”了,因此,单凭托福高分是很难被名校选中的。因为评估的思路和方法 差不多,所以每年都有一批拔尖的学生被几所名校同时录取。上述资料(包括哈佛等学校的 全套本科申请表格)现在都可在网上查阅或下载。  读者不难看出,名校一致看重的那些方面,样样都直击人的素质。所谓“人的素质”, 按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萧鸣政教授的定义,就是:“个体实施社会行为的 基本条件和潜在能力”。说得再通俗一点,人的素质就是“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和潜在能力 ”,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凡是爱动脑筋的人,都能认识到:哪些个人素质有助于生存 和发展?并把自己领悟的人生*传授给孩子。如果家庭教育得当,学校也够水准,孩子发 展得出类拔萃便很自然。比如说,婷儿的高中同学个个都很优秀。这样成长起来的高素质孩 子中国每年都有一大批……只不过,和13亿人口一比,这样的高素质孩子仍然是“稀有金属 ”。  我们夫妇长期从事“琢磨人”的工作(文艺创作和编辑),对各种类型的人和研究人的 书都看得多,也想得多。加上希望孩子幸福和希望中国多出人才的宿愿,我们一直把研究育 儿方法当作自己的“业余科研项目”,经过22年的努力,也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培养了一个 健康发展的好孩子;写出了一本素质培养纪实的书;归纳了一套“0—18岁整体素质培养法 ”(详见本书第三章《优秀素质体系,怎样从无到有?》)。哈佛等名校对婷儿和其他中国 学生个人素质的欣赏,其实是验证了一个道理——只要按成长规律培养孩子,就能取得殊途 同归的效果。  

家庭是孩子的人生起点,也是优秀素质体系的培养基地。在0—18岁的成长过程中,家 庭通常不会像幼儿园和学校那样定期更换,而且具有“早期介入、全程跟随、单独教练、重 点培养”等诸多便利。父母(或代行父母职责的人,下同)只要满怀爱心、耐心和信心,适 时当好孩子的“导师、伙伴、啦啦队”,就能顺利培养出有助于成功(指实现正当心愿)的 优秀素质体系。  至于能优秀到什么程度,决定因素并不在于天赋高低,而在于孩子成长的小环境和大环 境。因为正常人的天赋潜能在早期不存在够不够用的问题,只存在被闲置、递减、浪费的问 题——有关研究认为,人脑尚有90%的潜能可挖;人类对大脑皮层的利用率只有1/5,这些 数据是否准确尚待研究,但人的潜能未被充分利用却是公认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去计较天 赋的高低呢?希望我们的“整体素质培养法”,能让更多孩子的成长小环境得到改善,顺利 成长为素质优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创建幸福生活的人。  我们的思路和四个基本方法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婷儿的成长过程和我们的育儿思路,可以浓缩成下面这句话:  从0岁开始,全面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素质。  这里所说的“整体素质”,就是第二章里介绍过的“十大必备素质”:身体好,头脑灵 ,性格优,兴趣多,情感美,知识广,品德正,能力强,后劲足,发挥佳。我们看重的优秀 素质体系,就由这相辅相成的十个方面所构成。  整体素质是否优秀,有一个简单的评估方法:如果孩子的基本素质优秀、配套,就会同 时凸显出三个鲜明特征:能适应,有*,会创新。(“创新”的含义详见第四章《怎样培 养创造力?》)  众所周知,能适应就能生存,有*就有动力,会创新就会发展。我们的整体素质培养 法,特别重视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地培养出让孩子“能适应,有*,会创新”的各种优秀 素质。  整体素质培养最好从0岁开始。因为0—6岁既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 奠基时期。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可塑性特别强,只要引导得法,大人花较少的气力就能为6—1 8岁的后继教育(家庭+学校)打下一个好基础。如果大人的教育理念一致,又能坚持不懈 ,很容易培养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早慧孩子。这一点,正在实施早教的父母和众多早教机 构都深有体会——这些21世纪的早慧儿童们,从成长环境中得到的良性*比婷儿更多,智 力也发展得比婷儿当年更快。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早期教育并不具备一劳永逸的功能。如果后继教育的性格培养和学 业训练跟不上,早期发展的智力优势也可能在初中前后逐渐消失(有不少读者来信惋惜自己 的这种经历)。古代“神童”方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这个原因。为了防止早 慧儿童变成“现代版的方仲永”,我们特别重视性格培养和学习能力一起抓,把孩子“好奇 、爱玩、好胜”的天性,升华为好学上进的动力和能力,形成可靠的发展后劲(详见本章的 《优化三大天性,培养成才的内驱力》)。  遗憾自己错过了早期教育的孩子,也不必灰心。只要早期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必然会 享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早期教育。即使某些潜能开发不足,也可设法弥补。因为人类既存在“ 潜能递减”现象,也存在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既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改善大脑功能,更可以通 过顽强的意志改变行为方式。虽说“补短教育”的成本(时间、精力、经费)比早期教育要 高,但效果也十分显著。别说是错过了早期教育的孩子,就是染上了某些恶习的孩子,只要 萌发了强烈持久的改进愿望,也能提高或弥补自己缺失的一些素质。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 不是找准了自己的“短板”?能不能坚决而有效地跟惰性与惯性抗争?只要能坚持不懈地改 进,就有可能后来居上,积小胜为大胜。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里,我们写了很多具体的培养过程和操作方法 ,归纳起来,都可以追溯到四个基本方法上,即:“顺应天性,积极引导,个性化培养,自 主发展”。这四个基本方法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顺应天性——  按成长规律培养孩子;用爱赢得孩子信任;用理性完善天性。  积极引导——  全面激发有益兴趣;主动预防人生缺憾;高效利用教育资源。  个性化培养——  三管齐下,促成最有发展潜力的个性;承认差别,因材施教。  自主发展——  养成良好习惯,从自理走向自立;培养独立能力,从自学走向自强。  下面依次介绍我们实施这四个基本培养方法的心得体会,供读者参考。  

在孩子的成长小环境中,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父母的教育理念。  父母的教育理念会体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无意地促成孩子的各种习惯。俗话 说,“命好不如习惯好”——父母的教育理念就这样和孩子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  有些父母相信“天赋比教育更重要”,主张无为而治。他们孩子的人生走向是好、是坏 或是不好不坏,像买*一样,全凭运气(我们不愿意依赖运气,也从不买*)。  还有些父母相信“教育比天赋更重要”,他们孩子的人生走向一般都比较好,但发展的 顺利程度和优秀程度有所不同。因为重视教育的父母们对“如何教育才好”各有高见,在此 仅举有代表性的两种:一种认为“快乐比优秀更重要”,主张等待发展,反对人为地促使孩 子优秀。另一种认为“快乐和优秀可以兼得”,主张积极引导,重视采取措施促使孩子优秀 。我们的教育理念显然是后一种,婷儿则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受益者。令人高兴的是,这种教 育理念的成功个案(快乐而优秀的孩子)成千上万,并非个别现象,更不是偶然的。  有人担心社会容纳不了那么多优秀的人。这种观念已经过时。因为中国的阶层结构正从 传统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社会的“橄榄型”转变(呵呵,是横放的橄榄哦),正在萌 芽、发育的中产阶层,亟待亿万个“能适应、有*、会创新”的优秀青年晋身其中。改革 开放的新时代已经给孩子打开了发展空间,就等着父母引导孩子朝“快乐而优秀”的方向走 呢!  希望我们的积极引导法——全面激发有益兴趣;主动预防人生缺憾;高效利用教育资源 ——能助您一臂之力!  “积极引导”之一:  全面激发有益兴趣  有人认为兴趣是天生的,只能等待孩子自发表现出某种兴趣之后,再设法*这种兴趣 。我们则认为,孩子天生的是好奇心,而不是特定的兴趣,各种兴趣都是环境诱发出来的。 有益兴趣的形成需要条件,父母主动提供条件,可以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各种有益兴趣,实现 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全面激发有益兴趣,是早期开发智力的主要任务。所谓“有益兴趣”,指的是喜欢各种 益德益智的活动,如“观察、游戏、探索、唱歌、跳舞、交往、互助、阅读(听大人读或自 己看书)、数东西、识字、识数、操作、画画、提问、谈话、思考、计算、编故事、学外语 、做家务、做实验、搞环保、做慈善……”等等。  激发兴趣的方法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我们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A:利用“熟悉产生好感”诱发兴趣。  人们对家乡话和家乡菜的兴趣就是这样形成的。让婴幼儿早接触、多接触、经常接触前 面提到的各种有益活动,让这些有益活动成为像“父母的笑脸”一样熟悉而亲切的事物,孩 子就会习惯和喜欢这些活动。比如说,父母每天绘声绘色地给婴儿读一会儿书,阅读就会变 成熟悉而亲切的事物,孩子自然会对读书产生兴趣。因为同样的原因,要尽量避免“整天看 电视、偷懒、哄骗、*游戏、电子游戏(上瘾容易戒瘾难)……”等不利于顺利成长的事 物成为孩子熟悉而亲切的东西。  B:利用“快乐提高兴致”强化兴趣。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大人总是高高兴兴地带头搞各种有益活动,并故作惊喜“引诱”孩 子参与,是极有效的情绪感染法。在进行有益活动时,大人经常用鼓励的话或爱抚的动作给 孩子赞赏激励,可以让孩子体验到爱的*与成功的快乐。被爱很来劲,成功也很来劲,爱 与成功会明显提高人的兴致和自信心。孩子经常在有益活动中体验到爱与成功的快乐,就会 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些活动。谁都愿意再次体验快乐的事啊,婷儿热爱学习的习惯就是这样养 成的。  C:利用“新奇吸引注意”深化兴趣。  兴趣总是从“注意到”开始的。不一般的色彩、形状、声音都能引起孩子注意。孩子对 依恋对象(父母或某位亲友)关注的事物十分*,大人的提示、惊喜或惊讶的感叹及表情 动作,都能吸引孩子注意某些特定的事物。启发性的提问更是能吸引孩子注意到事物内部的 新与奇。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最初引导婷儿注意到事物与特定语音的关系,继而引导婷儿注 意到事物的外部形态与细节;然后逐步注意到事物的异同与分类,如食物与用具、动物与植 物、生物与非生物、有机物与无机物;进而注意到事物内部的结构与性质、事物之间的联系 与转化……大人不断引导孩子在常见事物中发掘新层次、新知识、新奥秘,孩子的求知热情 就能持续高涨,形成层层深入的探索兴趣。  D:利用“爱屋及乌”拓宽兴趣。  由于种种偶然因素,兴趣的出现有先有后。有些孩子会过于迷恋某一类事物而压抑其他 方面的发展。比较常见的是只爱电视不爱书,或者小女孩只爱打扮玩洋娃娃,小男孩只爱玩 枪和汽车。如果父母能为孩子已有的兴趣*一些新的兴奋点,就能逐渐拓宽孩子的兴趣。 比如说,请迷恋电视的孩子复述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激发表达兴趣);带孩子到书店去挑选 与该节目同一专题但内容更丰富的书(引起阅读兴趣);请孩子了解小伙伴对这个专题的看 法(培养交际兴趣);请孩子搜集社会对这个专题的反馈(引起评论兴趣)。那些只爱打扮 玩洋娃娃的孩子,一般也愿意*“娃娃其他方面的愿望”,比如说,带娃娃到花园里认识 植物和昆虫;听或编“娃娃过去的故事”;让娃娃认识小主人的朋友;画几张画布置娃娃的 房间等等。那些只爱玩枪和汽车的男孩也能以枪或汽车为连接点引导发展其他兴趣,如数零 件、辨颜色、了解原料、原理、发明经过、发展史和生产过程等。可以说,任何兴趣都可以 成为发展其他兴趣的起点,只要有人指引。  E:怎样长期保持学习兴趣?  在各种有益兴趣中,对孩子的前途影响较大的,无疑是学习知识的兴趣。我们一直把保 护婷儿的学习兴趣放在具体的学习成果之上。  婴幼儿阶段:在保持婴幼儿的学习兴趣方面,美国早教专家葛兰?道门(Glenn Doman )博士有两个好办法:一是“不要考试”——考试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加上答错时父母失望 的表情,会让孩子把紧张和不愉快跟学习联想在一起;二是“在孩子不想继续之前就停止” ——总是吊着胃口,自然有兴趣。另外,0—6岁应以身体动作较多的游戏为主,做到学与玩 不分家,这种随机漫步式的学习,不计较深浅,也不在乎具体记住多少知识,惟求体验学习 的快乐,激发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凡是对学习进度有硬性规定的各种学前班,还是不上为 宜,因为强制性的学习方式最容易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与玩适合逐渐分家,游戏色彩可由外部活动转移到学习方式的探索性上, 比如说,用跟时间赛跑的办法做作业;设计一些防止出错的措施提高正确率等。这个阶段老 师的态度与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大,来自老师的夸奖和鼓励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的 学习兴趣。同样的道理,来自老师的冷眼和打击也有极大的杀伤力。父母宜每天和孩子聊聊 学校的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有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问题,及时为孩子提供“ 心理支撑”,帮助孩子重新振作精神。得不到老师鼓励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多多鼓励。如果 老师能想方设法地点名表扬每一个孩子“肯努力、爱学习”,我们在此先替孩子们谢谢您!  中学阶段:进入初中或高中,那些习惯于学习成绩领先的孩子多半都要经历考验。因为 竞争的范围和对手变了,考试的名次难免有升降,那些不能继续领先的孩子起初不服输,后 来便感到惶惑,自信心大受打击。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和疏导孩子的焦虑情绪,反而批评、责 骂、施加压力,孩子就可能产生逃避心理,一个好学的孩子从此变成厌学的孩子(无庸讳言 ,这只是众多厌学原因中的一种)。由于同样的原因,那些特别在意他人评价、自信心较弱 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心态,就不宜勉强上重点中学,以免让孩子从此告别成功体验, 丧失学习兴趣和奋斗勇气。当然了,如果父母引导得法,或孩子思想较成熟,能够把成功体 验建立在增长知识(而不是获得名次)上,哪怕是最后一名,也能保持学习兴趣和奋斗勇气 。  前面说过,婷儿曾经两次经历过在新环境中名次大幅跌落,一次是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转 学,一次是外国语学校的入学考试。为了避免自信心受挫,我们的做法是预先给婷儿提供“ 心理支撑”,告诉她名次下降是合理的,能和那些一流学校的尖子生一起竞争本身就是一种 成功。婷儿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没有为名次下降而感到焦虑,反而把与新同学的差距看作 自己的上升空间(而不是跌落的深渊),满怀信心地继续努力。孩子的学习心态良好,考试 中才能正常发挥,不论能否重新领先,都能保持学习兴趣和奋斗勇气。  除此之外,中学生强烈渴望心理独立,思考人生意义和寻觅知心朋友的兴趣日渐浓厚。 此时每周宜有一次较深入的聊天,通过分析亲友境遇、社会新闻、文艺作品或孩子遇到的难 题,探讨为人处世之类的道理,引导孩子通过完善自我赢得他人的重视和信任。当孩子认识 到“发奋学习是*人生精神物质需要的有效途径”(对有些人甚至是惟一途径)时,持久 的学习兴趣就不是问题了。  “积极引导”之二:  主动预防人生缺憾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无比宝贵又非常脆弱。有些错误一次都不能犯,犯了就非死即残 。那些可以再犯的错误也不宜太多——如果把有限的生命都耗费在走弯路上,哪还有时间去 实现*呢?为了让婷儿不犯大错,少走弯路,早日成为有能力创建幸福生活的人,我们的 做法是:提前输入有益信息,主动预防人生的各种缺憾、毛病和灾难——就像孩子刚出生就 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一样。  众所周知,主动预防比治病救人代价要小得多,难度也低得多。虽说父母要多花些心思 “未雨绸缪”,但比起缺憾形成(或灾难降临)后再来全力补救,可轻松多了。  在人的一生中,需要主动预防的缺憾、毛病和灾难很多,细细想来,似可归纳为与“十 大必备素质”相反的各个方面,如:体弱多病、不聪明、任性自私、兴趣狭窄、缺乏情趣、 走邪路、学业偏科、能力弱、半途而废、轻敌或怯场等等。及早设法预防这些问题,不仅能 “防患于未然”,还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把孩子推向“身体好、头脑灵、性格优、兴趣多 、情感美、知识广、品德正、能力强、后劲足、发挥佳”的*状态。我们在引导婷儿提前 消除各种隐患的过程中,就经常感受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快乐。  现将我们预防基础素质(健康、智力、性格)出问题的做法列举如下,供读者参考。  A:提前传授“保健秘诀”,预防体弱多病。  婷儿是个健康、快乐,很少生病的孩子,这一点得益于科学理性而又简便易行的生活方 式(详见第十一章《强身健脑的生活方式》)。为了让婷儿自觉自愿地按科学理性的方式生 活,我们一是让她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让她懂得良好生活习惯的科学道理。比如 说,洗手要搓出白泡泡再冲净,不然就达不到用泡沫的张力让细菌和脏东西离开皮肤的目的 。又比如说,尽量不用公用餐具,在一般的饭馆吃饭要自带餐具,请厨师直接从热锅里盛到 我们自带的碗里。这样做虽然比较麻烦,但染上疾病可比预防更麻烦。  婷儿很早就懂得“预防可以保健康、保平安”;懂得良好的竞技状态来自“均衡的营养 、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通畅的呼吸”……通过日积月累,身体力行,我们传授的保健 知识和方法早已成为婷儿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它不仅使婷儿长期保持精力充沛、头脑清 *,而且让她很早就学会了自己照料自己,不论是12岁去住校,还是18岁去留学,都让人放 心。  除了传授生理保健知识,我们也非常重视传授心理保健知识。在婷儿的成长过程中,我 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她感到自卑或困惑时,及时为她提供“心理支撑”,教她学会自 我开导,自我宽解。我们深知,再健康的身体也挡不住精神崩溃,而精神强大的人却能在身 体不适甚至残疾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与身心健康密切相连的是孩子的性安全。家有爱儿娇女,如何防范性侵害?又如何避免 性安全教育给孩子的性心理留*影?这可是很多父母的心病。幸运的是,我们的家庭性教 育搞得很成功。在探索和实施0—18岁的家庭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很好地兼顾了婷儿上学 后的身心安全与将来的健康性心理(详见第十二章《家庭性教育的方法和时机》)。简而言 之就是:结合早期开发智力,从天真无邪的幼儿期开始讲解性知识,培育性*。通过观察 花鸟鱼虫的繁殖方式,让婷儿懂得“性让生命延续,爱使*不同”,然后自然过渡到性安 全教育和婚恋观教育——包括预防早恋分心,和怎样成为“可爱又会爱”的人。  防范性侵害只是家庭性教育的三大目的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主张是一定要加保 险,不能有侥幸心理。婷儿上小学时,还专门进行过拒绝诱骗和躲避性侵犯的模拟训练。这 些做法可大大*孩子身心健康的保险系数。  B:提前开发智力,预防不聪明。  在人类发现婴幼儿大脑的巨大可塑性之前,孩子聪不聪明是父母无法调控的事。但自从 200年前卡尔?威特早期教育实验成功,近百年来的后继研究和教育实践已经让越来越多的 人认识到:只要孩子没患脑损伤;只要父母相信“早教导致早慧”并愿意为孩子提前开发智 力,每个婴幼儿都能拥有聪明的大脑。  幸运的是,婷儿的父母、姥姥、姥爷和舅舅、舅妈都相信“早教导致早慧”,都愿意提 前帮助婷儿开发智力:婷儿从出生第3天离开医院观察室,就开始“训练五官,*大脑发 育”;从15天大,就开始“输入词汇”……通过语言训练和全面激发有益兴趣,婷儿的多元 智能全面发展,小脑瓜发育得非常灵敏,快3岁时智龄就达到了5岁4个月。  从读者反馈来看,很多享受早教的婴幼儿表现得和婷儿当年一样聪明,有些孩子“开窍 ”的时间比婷儿更早。这些孩子普遍具有“观察细致、记忆力强、联想丰富、能说会道、思 维活跃、操作灵巧”的特点。由此可见,“早教导致早慧”是普遍规律,提前开发智力确实 能够预防孩子不聪明。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幼年的聪明只能称之为“小聪明”,要想把“小聪明”发展为“成 熟的智慧”,必须坚持优先开发思维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在婴儿期重点开发语言能力—— 这是思维的基础;  在幼儿期重点开发分类概括能力——这是逻辑推理的基础;  在少儿期重点开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理性思考的基础。  a:婷儿0—6岁的语言训练,是用“输入词汇→领悟词意→学说句子→亲子阅读→反复 听故事录音→复述和改编故事→讲述眼前所见所想→回顾有趣经历”等方法来进行的。  具体做法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里已有不少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b:婷儿2—6岁的分类概括训练,都是在吃、喝、玩、乐的过程中随机进行的。  心理学家认为:“概括可以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是掌握规律的基础……应该在孩子 刚刚学会使用词语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分类概括能力。”婷儿1岁9个月大时,妈妈在告诉姥姥 如何“主动教”的长信中写道:  在教育婷儿时,可以把颜色和形状连起来教,如红红的球、黄色的开关、蓝色的天、白 色的云等等,也可以用颜色和形状把事物进行归类,如萝卜是红的,美人蕉也是红的,衣服 也是红的,或红萝卜是圆圆的,白萝卜是长圆的,饼干是扁圆的等等。(见《哈佛女孩刘亦 婷》第三章第二节《离婚不改初衷,育儿计划照样进行》)  姥姥刚开始就是这样教婷儿认和说,会认会说了就请婷儿指出“哪些东西是红色的”等 等。这种动嘴或动手的分类概括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浅入深,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方式:  找同类:启发婷儿把不同的事物按某些相同点分类。或按颜色、形状分;或按用途、特 征(如软、硬、甜、咸、滑、涩等)分,并和点数游戏相结合,如红色的有几个?圆形的有 几个?……3岁之后主要是按概念名称分,从食物中的“水果与干果、蔬菜与粮食”等,逐 步扩大到“餐具与炊具”、“食物与饮料”、“鸟类与兽类”、“乔木与灌木”等等。刚开 始用实物或图片做分类游戏,理解和熟练后,逐渐过渡到口头进行。  挑异类:让婷儿把混在某类事物中的不同类物品挑出来,如几种文具中的一把叉子,几 朵鲜花中的一朵塑料花等,并请她说明不同在哪里。  下定义:请婷儿解释各种概念,如“猫是什么?鱼是什么?汽车是什么?问好是什么? ”等等。大人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婷儿选择基本属性和最明显的特征,如“鱼是动物,生活 在水里”;“问好是礼貌行为”等等。  横向找关联:请婷儿按提示找出(或选择)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这个训练有 助于理解观察角度的多样性。如“卫忠(舅舅)是你的什么人?是舅妈的什么人?是工厂的 什么人?是隔壁丁爷爷的什么人?”“苹果是苹果树的什么?是我们的什么?是罐头厂的什 么?是商店的什么?是画家的什么?科学家的什么?”等等。可画图连线,也可口头进行。  纵向理归属:主要是用“大圈套小圈,大词管小词”的办法,图解各种概念的大小和从 属关系。比如说,把苹果、香蕉、梨等放进写着“水果”的圆圈;把水果、蔬菜、干果、花 草等放进写着“植物”的圆圈;再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圈进写着“生物”的大圆圈 ……可用实物或卡片做游戏,也可画示意图。婷儿懂得了概念有大小之分、事物有各种从属 关系之后,遇到新词新事物就先往所属体系里套,下定义和理解概念就方便多了。例如,地 球与月亮、太阳、其他行星及银河系的关系,就是通过图解卫星—行星—恒星的特点和从属 关系而轻松弄懂的,当时还做了一次“扮演星球模拟日、地、月运行”的游戏呢。  这些边吃边学或边玩边学的活动,总是伴随着鼓励和引导,婷儿一直很喜欢。遇到大人 也拿不准的概念,就查《现代汉语词典》。这本权威的工具书对各种概念都有简明扼要的定 义,有助于一开始就输入准确信息。婷儿小时候特喜欢帮大人查词典、取书、查字母、翻找 页码,忙得不亦乐乎!  c:婷儿少儿期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是通过多管齐下的办法进行的:  其一,是分类概括的对象由具体事物向抽象的生活哲理过渡。比如说,遇到挫折时,通 过分析“塞翁失马”的故事,引导婷儿思考“为什么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 事?”发现不良倾向时,通过分析“一块霉斑把‘一堆红薯’变成‘一堆烂红薯’的过程” ,引导婷儿思考“渐变与突变、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想跟孩子有这种交流的父母,不妨 先读读《矛盾论》)。  其二,是阅读训练和数学训练。婷儿是学校训练为主,家长辅导为辅。认真完成课堂练 习和家庭作业,各种思维训练就在其中了,家长只做针对婷儿弱项的强化训练。奥数训练是 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方面的训练是老师引路,爸爸辅导,婷儿自学为主。  其三,是本书其他章节介绍的种种思维训练。请参见本章的《婷儿怎样实现“自主发展 ”?》一节和第四章《怎样培养创造力?》  这些提前付出的努力和后继的训练(包括学校的训练和婷儿的自我训练),能让孩子的 思维日益增强“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些思维特点加上优良性格 ,就能让孩子的“小聪明”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智慧”。  C:提前兴好规矩,预防任性、自私。  任性和自私是很多性格弱点的根子,是成功的大敌,需要重点防治。任性的孩子特别难 教育,让父母担心;自私的孩子只顾自己,让父母寒心。任性或自私的孩子在集体中也不得 人心——霸道的,别人惹不起,躲得起;无能的,别人不佩服,看不起。  我们认为,任性和自私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而习惯是行为积累而成的,只要提前兴好 规矩,积累相反的行为,就能形成相反的习惯,达到预防任性自私的目的。我们家有三个规 矩能够预防(或矫正)孩子任性、自私:一是坚持按时作息;二是全家服从道理;三是体贴 照顾亲人。  1坚持按时作息,用计划性减少随意性。  随意改变时间的用途,是极为常见的任性行为。这样既可能给亲人(或协作伙伴)增添 麻烦,也可能让很好的计划半途而废。按时作息却与此相反,它可帮助孩子养成按预定计划 做事的习惯,强化自律能力。有鉴于此,预防(或矫正)任性的习惯,不妨从严格按时作息 做起。  婷儿一出生就开始按时作息,吃、睡、玩、学都有固定的时间。这种有规律的生活给大 人免去了很多麻烦。上学之前,大人就经常提醒婷儿看钟行事,以便顺利转换活动内容。上 学之后,婷儿一直是按预定的时间表学习、娱乐、休息,不仅习惯于执行计划达成预定目标 ,而且习惯于每分钟都有各自的用途和价值,舍不得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从幼儿园到上小 学,古人感叹时间易逝的《今日诗》和《明日歌》在我们家经常被吟诵和引用,它让婷儿懂 得了“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只要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就用不着哀叹“世人苦 被明日累,万事成蹉跎”。  和获得执行计划的能力一样,珍惜时间也是按时作息的重要收获,也有助于发展理性、 弱化任性。婷儿8岁就开始用“列预算”的方式开支周末的时间,从初二开始便“像管理金 钱一样管理时间”,即:把所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找出来,酌情分配给需要 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和体育锻炼,并通过“试运行”调整得更合理(比如说,排队打饭的时 间背单词不现实,婷儿就向同班学姐学了一招——排队高峰期留在教室做20分钟数学题,等 没人排队了再去饭厅),然后就坚持执行。婷儿管理时间的好习惯在哈佛进一步强化。因为 美国人习惯于提前预约各种事务,婷儿的时间安排表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互相衔 接,更改的余地很小,需要把以周为单位的时间预算做得更细致,更精确。实践证明,一个 人如果能够像管理金钱一样管理时间,既不随意抛撒,也不“寅吃卯粮”,任性的程度便会 大大下降。  ——顺便答复那些希望我们帮忙制定时间安排表的读者:个人的时间表只能由自己定。 因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我有多少分钟?得办多少事情?哪些事非办不可?哪些事可以精简 合并?”为了提高计划的可行性,每天还需要酌情预留一些机动时间,没用上就后延(即提 前做明天的事),延至周末再犒劳自己。时间表试行调整到合理可行后,就要认真执行,如 此坚持半个月以上,自然就习惯了。按时作息的习惯有助于按时完成合理的计划,还将给主 人带来更多收获。随着新的生活秩序的建立,任性而为的冲动就会逐渐减退。  2全家服从道理,用理智调控情绪。  任性的病根是理性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被情绪和欲望牵着鼻子走,做出一些可能 后悔的事。任性的病因既可能来自婴儿反抗期引导有误,也可能来自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坏 榜样。娇惯而成的任性,我们是用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关系来预防的,即:支持婷儿自 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绝不*不合理的要求。模仿而成的任性,我们是用“全家服从道理” 的办法来预防的。所谓“道理”,指的是“客观规律、社会公德、事先约定的规则”等等。  孩子小时候由于依恋和依赖父母,会为了让父母高兴而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如果父母懒 得费口舌讲道理,习惯于以势压人,孩子幼年会盲目遵从,大一点就会盲目反抗,反抗不过 就会变成阳奉阴违的人。有鉴于此,我们提前引导婷儿思考行为的意义,重视行为的动机和 效果,以便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让孩子逐渐从“先做后想”,过渡到“先想后做”。  我们的做法是:在接受能力特别强的3—12岁,经常给婷儿讲解各种行为的含义,从不 简单地要求婷儿服从;父母若有想错、说错、做错的地方,也诚恳地向婷儿道歉和自我批评 ,让婷儿明确地意识到:“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服从道理,不能任性而为。”  我们还经常用提问和反问的方式启发婷儿思考:“除了得表扬,这样做还有哪些好处? 除了被批评,那样做还有什么坏处?如果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如果那样做,结果会有什 么不同?”孩子经常思考行为的意义,理性判断能力就会顺利发展。等孩子养成了“三思而 后行”的习惯,父母就不用为孩子任性而担心了。  父母不仅要为孩子做出服从道理的榜样,还要为孩子做出用理智调控情绪的榜样。当我 们遇到特别气人的事情时,总是设法自己化解,不让不良情绪影响工作和家庭气氛,并酌情 把我们的心情和调整心情的过程告诉婷儿,让她懂得“情绪可以调控,也应该调控”。为了 提前让婷儿懂得放纵情绪的危险性,在小学阶段,我们常和婷儿谈论“小事不忍,酿成大祸 ”的社会新闻,如口角之争发展成杀人偿命等等。通过谈论这些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婷儿 明白了这个道理:任性相当于酒后开车,随时可能失控闯祸。只有学会用理智驾驭情绪,才 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如果认为“原始冲动,天然合理”,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调控情绪光说不练是不会见效的。要想让孩子学会驾驭情绪,必须让孩子反复体验用理 智调控情绪的好处,并学会一些方法。比如说,为了调控应试心态,我们送给婷儿一颗定心 丸:“我难人亦难,勿惧!我易人亦易,勿喜!”婷儿临场默诵一遍,可提醒自己消除畏难 或轻敌情绪,有利于正常发挥。又比如说,当婷儿为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气得流泪的时候,我 们总是建议婷儿去洗个脸,冷静一下再说。冷静的结果是更容易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并找 到更恰当的应对办法。有时我们的态度或意见就是让婷儿激动的原因,我们会提议暂停讨论 ,改个时间再谈。冷静下来之后,往往不用再谈,婷儿就已经想通了。  为了养成理性选择的习惯,我们经常和婷儿讨论“怎样做更合理?”教婷儿学会用协商 的办法解决分歧。婷儿小时候很少受惩罚,原因就是她经常提出折衷方案——或者是“下次 再犯一起罚”,然后便认真汲取教训不再犯;或者用一个好表现将功补过。这些经历都让她 尝到了理性行事的好处。  婷儿很早就在自觉地用理智调控情绪——还记得五年级暑假那篇《欲望先生和理智先生 吵架》的日记吗?她还自己发明了一些调控情绪的好办法,比如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用 唱歌来转换情绪。在哈佛,遇到同学好友被消沉情绪所困扰,婷儿也会主动用积极的情绪去 感染和激励对方。暑假回国时,婷儿还和我们讨论过这类问题:怎样用幽默化解冲突?怎样 避免让自己或别人产生负面情绪?怎样用自我批评打破僵局?……我们的共识是,这些情商 技能需要终身修炼,亲人之间要经常互相提个醒。  我们把用理智调控情绪称之为“理性导航”,它能大大减少任性的频率和程度,增强孩 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逆境中,它能帮助孩子耐受挫折,寻找转机;在顺境中,它能帮助孩 子出类拔萃,并保持头脑清醒。  3体贴照顾亲人,习惯于分享和负责任。  相比之下,预防孩子自私可比预防孩子任性容易多了。我们的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效: 一是从小避免让婷儿吃独食;二是从小让婷儿分担家务活;三是从小让婷儿体贴亲人的特殊 需要。  据我们观察,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往往也是习惯吃独食的孩子。在一贯独享美味的过 程中,孩子学会了忽略他人的存在和需要,变成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人。我们的做法与此 相反。在经济不宽裕的时候,妈妈克制着心疼坚持和婷儿分享数量有限的糕点和水果。经济 宽裕一些了的时候,父母高高兴兴地和婷儿分享比较稀罕或昂贵的美味佳肴。分享美味的做 法让婷儿从小就认为:“分享是理所当然的事,独吞是可耻的反常的行为。”习惯于分享的 人,也习惯于考虑他人的权利和需要,喜欢追求双赢——不自私的孩子自然容易被伙伴拥戴 和欢迎。实践证明,在崇尚协作的现代社会,互利互惠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私的 结果往往是自损,而不是自利。  我们还观察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懒。他们习惯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经常需要为掩盖懒的后果而撒点小谎,最严重的则会发展到诈骗、偷窃或贪污。为了防止孩 子将来走邪路,我们坚持不让婷儿用不劳而获的方式得到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东西。凡是额 外的好处,我们都要婷儿用事先约定的某种好表现来换取,并坚持让她分担家务劳动。  其实懒不是天生的。那些小懒虫在2—3岁的时候也会抢着做家务活,但不少父母嫌小孩 帮忙是添乱,没有及时给予扶持。更常见的原因是,孩子的新鲜劲儿一过就对家务活没兴趣 了。有鉴于此,我们在婷儿抢着干活时鼓励她参与做家务,在婷儿已经厌烦时说服她继续分 担家务。我们的体会是,分担家务的习惯,能让孩子意识到“我对家庭负有责任”。这种分 工协作的行为习惯,也会迁移到孩子今后的集体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在时间安排上,我们 约定“先公后私”,即每个人都应该先做服务大家的事,不要让自己承担的部分妨碍家庭正 常运转。比如说,父母要保证按时开饭和及时维修家用电器,婷儿要保证地面和桌面是干净 的,并及时清空垃圾桶。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告诉婷儿:父母的主要责任是挣钱养家和教 导孩子,孩子的重要责任是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体贴亲人的特殊需要,能让孩子懂得“人各不同”,并体验到为他人着想的快乐。婷儿 3岁的时候就开始承担帮妈妈“消气”的责任,妈妈生气的时候,婷儿用唱歌、背诗、讲故 事等方法为妈妈消气,转眼间就能让妈妈笑逐颜开。婷儿上小学时,家里的一室一厅是个不 隔音的套间,假期里,为了照顾爸爸睡午觉的习惯,婷儿和妈妈总是“躲进”厨房,关上门 说悄悄话,或静悄悄地看书、画画、做作业。等到爸爸醒来发出召唤,妈妈和婷儿还要前去 关心一番:“爸爸你醒了?刚才眯着了吗?我们吵着你没有?”爸爸满意地微笑着说:“没 吵着,眯着了,乖女儿!”婷儿就会调皮地夸奖道:“爸爸好乖哟!”——这些亲子之间相 濡以沫的行为方式,也会迁移到孩子今后的集体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  D:怎样捕捉“提前输入”的好时机?  提前输入有益信息,可在生活中随机进行。我们的体会是,只要父母心中有这根弦,就 能见缝插针,遇到什么点拨什么。比如说,遇到缺胳膊少腿的流浪乞讨儿童,就是培养同情 心和“预防孩子出走”的教育机会。婷儿快上小学时,和妈妈在路上遇到一个失去双臂的可 怜乞儿。妈妈在看得清又不太近的地方停下来告诉婷儿:“……知道他的胳膊到哪里去了吗 ?是被拐骗小孩的坏人故意砍掉了。这些坏人专门拐骗小孩,然后把小孩弄成残废来乞讨赚 钱。如果讨不到钱,坏人就不让他们吃饭,还要打他们。你想不想给他一点钱,好让他少挨 一点打呢?”“想……”婷儿又怜又怕地跑过去把钱丢进乞儿的讨钱罐,又跑回来问妈妈: “警察叔叔为什么不抓那些坏人呢?”这也是妈妈的困惑,妈妈只能回答说:“警察叔叔正 在抓这些坏人,但还没抓完。所以你要特别小心,千万别离家出走。离家出走的孩子最容易 遇到坏人,你说离家出走危不危险啊……”妈妈还告诉婷儿,*为了保护孩子不落到坏人 手里,还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许爸爸妈妈把孩子赶出家门,谁让孩子从家里 滚出去,就是犯法!  提前储存这类信息,有利于发展维权意识和自卫意识。从小到大,婷儿一直认为离家出 走是愚蠢的行为,还劝阻过别的孩子离家出走。那时候婷儿就十来岁,有个女同学跟父母闹 矛盾,告诉婷儿说准备离家出走吓一吓家里人,婷儿赶紧用离家出走的各种危险说服她打消 了出走的念头。我们真心希望每家父母都提前让孩子知道离家出走的各种危险,在开始矫正 孩子的不良习气之前,先预防孩子离家出走。  在青春逆反期,婷儿和别的孩子一样,本能地排斥父母的教导。爸爸便想出了一个“间 接输入”的办法:抄录一些有针对性的格言警句,贴在大衣柜上,请婷儿每周回来独自看看 、想想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话。抄录的内容定期更换,效果非常好。我们还在假期里选一些 健康有趣的电视剧,和孩子一起同看同议,寓教于乐。记得是初二暑假,我们和婷儿一起观 看美国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有一集的情节是讲一个读高中的男孩去参加同学聚会, 有许多同学聚在一起吸毒,并邀请他也吸。这个男孩心里很矛盾,是从众和大家一起吸呢? 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吸?最后他硬着头皮选择了不吸。看到这里,我们由衷地赞赏道:“ 这个男孩真有勇气!其实很多学生都知道不能尝试吸毒,但往往因为害怕朋友和同学的嘲笑 而放弃了原则,不像这个男孩这么有主见,有头脑。”  这种评价剧中人的话,和孩子没有直接关系,不容易引发抗拒情绪,即使婷儿由于逆反 心理对父母的赞赏不以为然,也会心有所动,从而使这个情节和那男孩战胜从众心理压力的 榜样行为更加难忘。当孩子面对若不同流合污就可能陷入孤立的*时,那些提前输入的观 念和榜样就会成为拒绝走邪路的心理依据。  现在可以很方便地租到或买到各种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光碟,做父母的如能有意识地选择 一些,抽时间和孩子同看同议,可以趁机输送很多有益信息。更机动的办法是请孩子阅读父 母挑选的社会新闻,然后找时间一起分析讨论,这是我们更常用的提前输入法。  E:提前输入=预约成功,需要信心和耐心。  既然是“提前输入”,就意味着需要等待;既然是“预约成功”,就意味着成功在将来 。在漫长的等待中,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当你亲切地给只会吃奶的婴儿“输入词汇”的时候;当你抱着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微笑着 对陌生人说“你好,再见”的时候,心里不要嘀咕:“这孩子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而要 坚信——孩子的大脑正像数码相机一样摄取你提供的信息。  当你一本正经地跟小学生分析“为什么男老师让你一个人去他宿舍的时候要一律拒绝, 不要去验证‘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当你心平气和地跟中学生讨论“被判* 的*怎样才能避免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心里不要自嘲:“我的孩子怎么会遇到这 种事?”而要坚信——我正在给孩子打造终身有效的“护身符”:危险的地方不去(成年后 的职业需要除外,因为在择业时已经选择了承担特定的风险);非分的利益不要;见不得人 的事不做。  在日积月累等待飞跃的日子里,孩子心智发展的进度只需跟平均水平比,以便及时发现 孩子各方面是否正常?有没有需要医治的身心疾病?只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孩子开窍的时 间早点晚点都没关系。你只要坚信:提前输入的有益信息就像地里的种子一样,正在悄悄地 吸水、发芽、抽茎、长叶……然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开花结果,而且一定是“种豆得豆,种 瓜得瓜”——因为这是规律,是规律就会起作用。如果老拿别人的长处比孩子的短处,难免 会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就会事与愿违。  “积极引导”之三:  高效利用教育资源  艺术大师罗丹有一句名言:“对我们的眼睛而言,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多年 来,我们一直在用“发现”的态度挖掘和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让婷儿在有限的条件下获益 更多。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注意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培养孩子的探索兴趣。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各地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气候特点、风俗习惯,都可以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对象。如果 只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那就浪费了这些宝贵的资源。如果能把每一样事物都当作一扇知识 的大门,即使身在穷乡僻壤,也能把它变成最生动的课堂。  在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的时候,我们不是做居高临下的考官,而是用兴致勃勃的情绪和平 等的观察者身份吸引婷儿参与,这样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婷儿小时候,我们更注重引导 孩子学习观察事物的顺序和观察事物的区别。例如,先远看整体像什么是什么,再近看局部 是什么像什么;或者先看最明显的特征,再看还有什么特征;或者比较这个和那个有什么相 同、有什么不同等等。婷儿大一些之后,则更注重引导她追根溯源,深入了解事物的来龙去 脉,以及对当时和后代各方面的影响。  与外出旅游相比,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时间成本更低,所需经费很少,还能培养孩子对 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增进对自然和历史的了解,何乐而不为?需要注意的是,以增进知识为 目的的出游,以小家庭为单位较好,若有需要应酬的人同行,孩子和大人都很难专心地观察 和讨论。如果是与单位同事和亲友一起出游,不如把出游的教育功能定位在培养人际交往能 力方面,大人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表现,正好利用这种机会,给孩子做出可以模仿的榜样。  另外,与各年龄段孩子相关的教育机构和公用设施,也应该了解清楚。父母可在经济条 件允许的范围内,以“教育理念第一,硬件设备第二”的标准,去考察和选择早教机构和艺 体培训班,最重要的是看老师喜不喜欢鼓励学生。住家附近的公园和体育设施,更要充分加 以利用。  B:注意利用自家的教育资源,采用有自家特色的育儿方法。  自家的教育资源,包括可用于培养孩子的时间、金钱、活动空间、地理环境、父母学识 、职业、技艺、亲友的职业与教养等。这些资源不会自动转化为孩子的素质,父母的教育能 力也不与拥有的金钱成正比。父母不论贫富,均可充分挖掘自家的各种有利因素,统筹兼顾 ,因地制宜,想出切实可行的育儿办法。  以开发音乐智能为例。不论条件优越或简陋,只要培养起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节奏 、音调、旋律及音色的*性,都能达到开发音乐智能的目的。有钱的孩子可以选择去现场 看演出听音乐,没条件的孩子跟着收音机的歌声拍手、跳舞或哼唱也不错。有钱的孩子可以 选择学钢琴等昂贵的乐器,学不起钢琴的孩子可以买价钱较低的笛子、二胡、小阮或口琴, 甚至可以让孩子自制乐器,如用线把大小不一的玻璃瓶吊在架子上当编钟(婷儿试过把大小 不同的碗放在桌上当琴敲),用水把音调准确,一样可以演奏乐曲,而且更有特色,更富创 造性。跟着录音机学唱歌或跟老师学唱歌,更是丰简由人。  再以开发*动觉智能为例。不论采用什么方式,达到培养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就行。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选择学体操、跳芭蕾、打网球或高尔夫球,没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 子跳自编舞、跳绳、做操、跑步、游泳、打篮球、乒乓球等。经费多的孩子可以学习制作遥 控汽车、*模型,没有经费的孩子可以采集制作昆虫标本和植物标本。让孩子尝试烹饪、 种植、编织、刺绣、木刻、泥塑……都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好途径。婷儿小学阶段参加的正式 艺体项目不多,分工的家务活倒干得不错,她的动手能力和实施计划能力,至少有一半是得 益于不少父母不愿让孩子做的家务活。  家中老人和亲友,都是教育资源。热爱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是孩子的宝贵财富 ,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晚辈宜针对老人关心后代前途的心理,说服(或培训)老人接受先 进的教育观念。对不方便说服的老人,不妨先教孩子会说和会认老人的名字,老人会在惊喜 之余,减少对早教的排斥心理,赞同甚至参与开发孩子智力。  对实在争取不过来又不能分开住的老人(或*),可采取“避免谈论育儿方法”的策 略,以免因育儿观念不同而家庭失和,孩子损失更大。但可协商合理分担家务活,让负责教 育的人有可能吃完晚饭就把孩子带出去散步,在外面看到什么教什么(或带到另一个房间讲 故事或玩益智游戏等),哪怕只有一个小时,孩子就能大大受益。等教育的成果逐渐显现, 对方的态度就有可能转变,毕竟,谁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聪明懂事有出息呢?  当今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各地拥有的教育资源差别也较大,各个 家庭拥有的财力差别更大。亲友之间互相走动,让孩子了解不同的城市和行业,参观不同的 工作场所,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孩子来说,这可比仅仅和亲友在一起吃饭、客套 有价值多了。  C:注意了解*的教育政策,为顺利求学早做准备。  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底子薄,教育设施不足,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十分紧缺。在现有条件下 ,凭实力竞争入学机会是惟一公平的资源分配法。这一点说起来让人心酸——求学竞争来得 太早了,孩子还没有成熟到适合参与生存竞争的地步,就要提前面临无情的选拔和淘汰!  面对普通老百姓无力改变的现实,我们的主张是积极适应。富裕的家庭通常是用钱帮孩 子一把,财力薄弱的家庭可以像我们一样,用认准方向勤学苦练的办法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 足。为了减少盲目性,婷儿上学前我们便考查了远近合适的中小学有哪些?质地(教育理念 、教学方式、师资水平、校风校纪、学生出路)如何?特别想读的好学校入学条件是什么? 竞争的激烈程度如何?竞争的方式和规则是什么?可以提前做哪些准备工作?以便提前创造 条件,争取求学成功。  婷儿上小学时,竞争比现在来得更早,小学毕业时只有成绩最好的几个尖子生有机会保 送重点初中。我们了解到,当时小升初主要靠数学拉开考生差距,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得奖还 可以加分,便把提高数学能力列为突破方向。我们把求学的途径告诉婷儿,激起她接受挑战 的学习热情,同时又通过转学为她提供了争取插班上数学奥校的条件。后来在报考成都外国 语学校的激烈竞争中,婷儿的数学能力帮助她通过了笔试关,得到了在面试中展现综合素质 的机会,顺利考取了她最想读的学校。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能上重点学校当然好,上不了重点学校也用不着悲观,想想每年都 有农家子弟从穷山沟里考上清华、北大、*、复旦……还是应该相信“事在人为”这句话 。如有可能让孩子到穷乡僻壤去看一看比一比,有助于孩子产生珍惜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并感悟“穷则思变”的强大动力——自家也许不穷,但帮助同胞摆脱贫困的愿望,也能激 起孩子发奋努力的决心。孩子如睡狮,一旦觉醒,完成目标合理的求学计划应该不在话下。  D:注意了解学校的长处和短处,与学校互动互补。  孩子一上小学,与家庭的关系就进入了半独立状态。但孩子的优秀素质体系尚未形成, 父母只有与学校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才能顺利培养起要在6—18岁重点培养的五大素质: “知识广、品德正、能力强、后劲足、发挥佳”。  为了与学校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先要了解孩子的学校有什么长处和短处。我们一直通 过参加家长会、了解教学大纲、主动和老师交换意见等方法,了解学校对学生和家长有什么 要求和希望,以便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孩子前进。另一方面,我们提前培养起孩子与 父母的交流习惯,始终关注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 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婷儿是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读的中小学,因为她学习能力强,没吃那种在考试中反复体 验失败的亏,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有鉴于此,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降低应 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学校偏重于德育智育,家里就补上体育、美育、劳动和各种课 外活动;学校重视灌输知识,家里就补充探索性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学校实行分数挂帅, 家里就强调“平时要努力,考试允许得0分”;学校缺乏性教育,家里就主动提前进行;学 校的某些观念和我们有冲突,我们就让孩子学会“既要有主见,又要与外界保持协调”;孩 子和老师发生矛盾,家里就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遇上老师过量布置作业或惩罚过界(以“能否维持孩子的正常生活”为界),我们会用 维护教师威信的方式,既改变老师的指令,又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说:婷儿转到商业 场小学之前,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前夜,班主任居然要学生把本学期的语文课文全部抄一 遍!如此不合理的命令,我们当然不会让婷儿执行。但我们对婷儿解释的时候,既不作评价 又不带感*彩,只是公事公办地说:“我们会给老师写个条子,说明是家长安排你不抄课 文而听写生字,因为你生字的问题更大,老师一定会同意的。”  ——说到这儿,想起2001年东北有位小学生被罚每个生字抄1000遍的事,那孩子的家长 和邻居只想到帮孩子一起抄,没想到找校方投诉,结果孩子因绝望而*,让人心痛不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国的学校正在大力改革,与时俱进。现在的家 长与学校的关系,比我们当年更加多样化,但“家庭与学校互动互补”的关系,仍然适用于 每个渴望爱与优秀的孩子。  

获取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原文链接:https://www.maizis.com/c-xx01/p-220306140354934

以上内容来自麦子文档原创整理,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致客服进行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