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2003-2年第3期的目录章节详细介绍

皮雁荷2022年09月05日 22:58 阅读 (7) 校园小说目录

博览群书2003-2年第3期的详细目录和章节如下:

  古代人熟知“国家”,但对“共同体”谈得不多,也搞不清二者的区别与关系。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许多家庭及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成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2b27)。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把国家简要地定义为“人民的财产”,他说:“国家(publica,country)是人民的财产,但人民不是以任何形式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共同体(congregatio,community),而是大量的人基于对正义的一致尊重,为了共同的利益(et utilitatiscommunione,for the common good)而结成伙伴关系,从而形成共同体”(西塞罗:《论国家》第1卷第25章)。但他又认为国家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共同体。他指出:如果国家掌握在一个人或少数人手中,那么它尽管仍旧是国家,但绝对不是共同体。试想,当人民本身都只不过是统治者的财产时,国家又怎么可能成为人民的财产呢?(参阅西塞罗《论国家》第2卷,第31章)看起来,要想回答什么是共同体,先得回答什么是国家。

  Legitimacy和Legality这对兄弟词汇,前者应为兄,后者应为弟,而且兄长的出生似乎要比弟弟早很多年,其重要性和受关注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用现在的话讲,Legitimacy的知名度要高很多,这一点从很多著作以Legitimacy为名或为主题就可以看出来。法国学者J.G.Merquior在其著作“Rousseau and Weber”中,对Legitimacy发展演变作了一番考察。据其研究,古希腊时期并没有使用一个特定的词来指称当代意义上的Legitimacy。在古典拉丁语里,lēgitimus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合法的,法定的(gesetzmaBig);来自法律的(gesetzlich)”;二是恰当的(gehorig),正确的(richtig)。古罗马的著名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曾用legitimum imperium和potestas legitima表示某种权力或某官员的职位是以合乎法律的方式建立或取得的。西塞罗在其著作《论义务》第三章中,区分了lēgitimushostis与劫匪或海盗,此处lēgitimus hostis是指在生效条约中规定的那种敌人。而这些条约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因此legitimus hostis可以理解为“合法的敌人”。然而,中古时期lēgitimus的词义发生了转变,其义为“合于consuetūdō(习俗)”而不是先前的“合于lēx(法律)”。此时,legitimacy的观念开始显示出与权力实践的紧密联系。由于古代世界那种直接治理模式的崩溃,也由于帝国统治代替了直接*或僭主*。“现实中需要对君主或教皇的代表权的权威性予以理论上的正当化(justifying),这种需求很自然地激发起对权力的有效性(validity ofpower)以及legitimacy问题的理论分析。”中世纪法律和哲学所建构的Legitimacy概念成为衡量统治资格之品质的标准。而且还发展了这样一种观念,即以‘同意,作为正当性权力之构建基础。对于Legitimacy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现代早期的政治哲学家中,包括格劳修斯、霍布斯、普芬道夫、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以及所有致力于研究权力关系(国内的或国际的)的有效性问题的人。格劳修斯对国际法概念的重建,霍布斯的义务理论,普芬道夫对社会契约的两种本质的经典表述,洛克对自然权利的捍卫,卢梭的作为“公意”的社会契约理论,所有这些都丰富充实了Legitimacy的理论。

  1934年8月23日,郁达夫在北平东安市场买了许多书,“有两部德文小说(一系译作)极好”。一为德国女作家夏洛特·尼泽(Charlotte Niese,1854-1935)的《老与幼》,一为西班牙作家阿莱芒(Mateo Aleman,1547-1613年之后)的流浪汉小说Guzman de Alfarache的德文译本,“系清荫昌藏书,有伊手署之德国字在书之下端页底曰Yintchang”。9月2日,他又购得尼泽的《回忆丹麦时代》一小册,颇为得意。据考察,夏洛特·尼泽的作品此前仅有胡国济翻译的《戚戚》,见上海《小说月报》1917年11月25日第十八卷第十一号。此外,达夫还曾经买到德国作家克莱斯特、莱瑙的德文全集。

  郁达夫收购德语文学著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翻译。仅1927年这一年,郁达夫就翻译了较多的德文作品:3月12日在上海译婆塞的诗《春天的离别》,发表于《洪水》半月刊第三卷第二十八期。9月11日,翻译德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诗人特奥多尔·施托姆(Theodor Storm,1819-1898)的短篇小说《马尔戴及她的钟》,12日译讫。当时施托姆以《茵梦湖》而闻名于中国的读书界,郁达夫为郭沫若译《茵梦湖》特地写作了《序引》,为之介绍。1927年,他还注意到一位叫凯勒曼(Bernhard Kellermann,1879-1951)的德语作家:2月28日,他在上海霞飞路俄国人开的书店买到凯勒曼的长篇小说《隧道》。3月8日则在江西路德国书铺买了他的恋爱小说《英厄贝格》,“打算于年内把它翻译出来”。5月9日,他又在德国书店买到凯勒曼的《圣徒们》。

  关于对我个人学术思想的启迪,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去年庚辰校本出版不久,一位名叫朱江的年仅十七八岁的高中应届毕业生(现已上大学一年级),在她写给我的信中提了一些颇有深度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便是,她很不理解第六十二回探春在提到每个人的生日时说的一句话:“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朱江在信中问道:“书中写老太太过生日分明是八月初三,怎么这里又说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的生日呢?”这一问可真把我给问住了。像这样一句在书中一带而过的话,我过去还真没在意,也从没听说其他哪位文人雅士或红学专家在意过。因而在古往今来的各种通行印本和现存的所有脂评抄本中,全都白纸黑字地写着这句大致相同的话,人们几百年来均熟视无睹,偏偏被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敏锐地提出了疑问。记得有人说过:能提出问题,便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大意)。看来事实确乎如此。经朱江这么一提醒,我很快便研究出一个结论:此处的“老太太”,应该是原定本誊录者对“姨太太”的抄误——“姨”字误作“老”,系草书形讹所致甚明。于是在新三版中,我对探春这句话中的“老”字补作了校改标识,并加了条校注。这一校订,显然是合乎实际也经得起验证的。书中明写宝钗的生日为一月二十一日,与“过了灯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节)”相吻合。探春说“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从辈分上看也分明是指薛姨妈和薛宝钗母女。而薛姨妈被尊称为“姨太太”,这在书中也是有据可查的,如第六十七回贾母便称薛姨妈为“姨太太”;这样的称呼出自探春这个晚辈之口,更是情理中事。唯一的疑点是,薛姨妈的生日是否真的和薛宝钗遇的巧?——虽然探春所说“遇的巧”,并没有指是同一天,只说“过了灯节”,但至少应该在同一个月才对。纵观全书,似乎只有第五十七回提到过薛姨妈的生日,却也是囫囵的一句:“目今是薛姨妈的生日,自贾母起,诸人皆有祝贺之礼。”既没有写明日期,也没有提及和宝钗的生日有何关联。但据此前仅相隔两回的第五十五回开头所写“且说元宵已过”及“刚将年事忙完”等语来看,将薛姨妈的生日认定为距元宵节不久,恐怕也说得过去。

  我印象中原中华书局旧版本似乎没有或很少注释,但新版本*大量注释,读“后记”亦知为陶先生新加,盖因“初版未注明资料来源”,引起“质询”,学界“引用起来尤费踌躇”,故而不惜笔墨。这些注释更*可信性和学术性,例如第一卷第四章第39页,谈及杨度“自己不肯加入兴中会,却介绍黄兴与孙(中山)见面”,作者加注云:“杨度经常向人谈及,孙黄二人由他介绍认识,言之凿凿。但据其他有关记载,有谓孙黄系由日本宫崎寅藏介绍相识。似以前说近”,陶先生引出不同出处,但又有自己的推断见解。又如同书第6章第83页,叙袁世凯派密使过江与黎元洪试探停战条件,陶先生加注云:“这段资料由胡鄂公提供。当时担任都督府高级侦探、普通侦探、步探、马探四科联合办公处主任。刘蔡二人(指袁世凯所派两位密使)就是由巡逻江岸的步探带到都督府来的。”这个注释极有说服力,因为胡鄂公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陶先生以报道北洋军阀时事而起家,与各类军阀、政客皆有相当密切的采访和交往,熟知轶事秘闻。当有极大之权威性,亦可见陶先生治史之缜密。治史居然无懈可击,这亦为治史者之功力。非如此,不足为信史者也!由此亦可看出,“史话”不是急功近利式的“戏说”,这是此书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治史者治到连一段对话、一件小事也须细细加注援引出处的地步,所谓“如椽巨笔”之巨,正是聚沙成塔之功啊!

获取博览群书2003-2年第3期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原文链接:https://www.maizis.com/c-xx01/p-220310110335110

以上内容来自麦子文档原创整理,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致客服进行反馈!

相关文章

  • 博览群书2003-2年第3期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首先,研究一个区域,研究者要答的较之于区域远为广阔的地域的问题,我们姑且以地理空间来说明之:若把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区域,比如岭南当作研究对象的话,研究者自然就会把它置于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来分析,这个空间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环中国海的地域圈,同样,如果我们把环中国海的整个地域当作一个区域来研究的话,研究者当然就会把它置于亚太地区甚至全球化的范围来思考。

  • 博览群书2003-2年第3期的目录章节详细介绍

    古代人熟知“国家”,但对“共同体”谈得不多,也搞不清二者的区别与关系。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许多家庭及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成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2b27)。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把国家简要

  • 博览群书2003-2年第3期小说txt下载

    下载文件格式为txt格式,文件大小约:257.87KB,原著作者是佚名,主要讲述的内容为:首先,研究一个区域,研究者要答的较之于区域远为广阔的地域的问题,我们姑且以地理空间来说明之:若把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区域,比如岭南当作研究对象的话,研究者自然就会把它置于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来分析,这个空间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环中国海的地域圈,同样...

  • 博览群书2003-2年第3期的结局是什么?(主角最后怎么了)

    在此不妨大段抄录作者的呼吁:“历经对传统中国‘私有制与所有权’的长时期清算,人们对私有财产制度的反感及对私有财产保护的漠视积重难返。当今,人们对财产权利的保护仍很难跨越对私有制的认识障碍。对公有制与私有制不同偏好的思维定势,仍阻碍着法学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及寻找契合国情的法治建设之路。1982年中国宪法首次规定‘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经过漫长的历程,‘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于2004年3月才出现在新修订的宪法中。而这,也还仅仅代表法律观念的初步转变!”(第101102页)

  • 博览群书2003-2年第3期的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