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述说唯识二十颂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还有西方人也这样,比如西方逻辑中的悖论,都是他们自己编一个故事,把人类搞得睡不着觉。这是人类的共性。佛教的禅宗更是这样。这些都是讲明一个道理,大家千万别追究事实是否真实。你们现在只记住,四缘具足事情就可以成就就够了。若举例子还不如举*、举战争、举判*等这些事儿。
下面我们还是记几句话:若说有识无身不能造业的话,那么,弹咤迦城、末蹬伽城、羯陵迦城,为什么因仙人的愤怒,就变成了废墟?若说有识无身不能造业,那么,佛为什么说意业最重?
我们知道,不管造善造恶,都要先经过意识的发动,然后才轮到身、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杜甫的诗吧?意是罪魁祸首,我们只要牢牢地控制住了意识,则身、口就不能动了。所以在赏罚方面,意的赏罚也是最重的。
下面呢?外人又来抓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心智,说,假如说惟有内识而没有外境,那么他心智是怎么回事儿?假如说我有他心智,那么我就知道你某甲现在在想什么,可是你世亲却说根本没有某甲,这岂不怪哉?
我们来看世亲,他把头一仰:你拿他心智有什么用?有它没它都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这时外人可是极尽了小心,虽然世亲把头仰得高高的,但外人还是谨慎地说明:假如说我有他心智还不能知道你某甲现在在想什么,那么我的他心智根本就不是他心智;假如说我有了他心智,我知道现在你某甲心里在想什么,那么你世亲的理论就不成立。世亲说:不对不对,我还没成佛,我有他心智,我可以知道你某甲现在心里想的什么,心里想什么那只是心法,我从来都是既承认自己的心识,又承认别人的心识。而且,我知道你某甲心里想什么,那只是以彼心为本质,自变影象而认识,所以,并不违背我的理论。这句话大家是不是懂了?不懂~~是这样的,我也不作什么详细说明,只告诉你们:心法也是有为法,虚幻不实,“以本心为本质,自变影象而认识”只是以虚幻模拟虚幻。接着,世亲说了第二十个颂子:
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外人听世亲说成佛前的他心智是“不如实地缘知他心的”,是以彼心为本质,自变影象而认识,就是刚才说的以虚幻模拟虚幻。于是问:你的他心智,是怎么知道外境不如实的?这就是“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世亲说:我的他心智是以你某甲的心、心所活动为本质,而托于我世亲自己意识之上变现出似你某甲心识活动的相分而缘之——以自变的影像相分为亲所缘缘,托他心为本质作疏所缘缘——并不是能亲取(取即认识)你某甲心念的活动,这给我自己知道我自己现在的心里想什么一样,自己知道自己当下心里想什么叫自心智。其实自心智缘自身的他识时,也不是亲缘,只是托自身的他识为本质,自变影像相分而由见分来缘,与本质不一回事儿,这就叫不如实!至于自证分缘见分或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都不能叫自心智,因为自证分缘见分或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它们是亲缘而不是变现出影像。
获取宗教述说唯识二十颂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