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缘起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只有能夠一而再地多次觀察,那麼這二智才成就。這二智是連接的智。如果說到相、味、現起、近因,則較易於瞭解。現在已經證得名色區別智及緣攝取智,接著您應該做什麼呢?接著您轉修毘婆舍那如思惟智及生滅智。如上所說,這兩種智是隨覺智,所以這樣還不夠。《清淨道論》第二冊,第二二二頁(緬文版)說:Lakkhana rasadivasena pariggahetabba. 意思是說以相、味、現起及近因的方法觀察名及色。這也同樣述於《相應部》的注釋。
關於這指示,寫《攝阿毗達磨義論》的阿耨樓陀在該書的「業處」章說:Lakkhana-rasa-paccupatthana-padatthana vasena namarupa pariggaho ditthivisuddhi nama. 以相、味、現起及近因觀察名色是見清淨。因此我們必須以相、味、現起、近因來觀察名色。在這寺院,禪修者只有當他證得緣攝取智時,才被指示以相、味、現起及近因來觀察緣起。為什麼?如以一石打二鳥;如果他還未徹底瞭解因果關係,緣起,有些相、味、現起及近因很難觀察清楚。
以眼淨色為例子。眼淨色的自相是Rupabhighatarahabhutappasadalakkhanam datthukamata-nidanakammasamutthanabhutappasadalakkhanam va cakkhu(Vi*, XIV, 37). 「『眼』。以應與色接觸的種淨為相,或以欲見因緣的業等起的種淨為相」10。關於眼淨色的相,這裡說到兩點:
(一) Rupabhighatarahabhutappasadalakkhanam「以應與色接觸的種淨為相」。這令四界清淨者,其相是對色所緣的撞擊*。依這說法,當觀察眼中的四界,在這階段已經能夠見到色聚。觀察眼裏的一顆淨色聚的四界,並分析它。一方面在分析之後注意淨色聚,另一方面取一顆或一群色聚的顏色作為所緣。色所緣的顏色會撞擊淨色聚,這被撞的淨色聚即稱為眼淨色聚。由於是四界的明淨對色所緣的撞擊*,禪修者應能夠觀察存在於色聚的四界。他也必須能夠觀察到明淨的性質。他也必須能夠觀察到淨色聚被其附近一顆色聚的顏色撞擊。只有當禪修者能夠如是觀察,他正確瞭解到眼淨色的自相。這是一點。
获取观察缘起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