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日昌心理测量学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伍访丝 2024年11月12日 08:02 阅读 (8) 教程小说主要内容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摘要

京安定医院等单位协作修订了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北京大学心理系陈仲庚先生等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北京师大心理系编制了镶嵌图形测验,还有其它许多单位也编制或修订了一些心理测验,如注意测验、记忆测验、气质测验、婴幼儿发展测验等,并在编制创造思维能力测验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主要讲的人物和事物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主要讲的人物和事物有:测量、心理测量、测验、心理、测量、理学、智力、研究、心理学、心理测验、差异、实验。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的小说类型是教程小说主要内容。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的作者是谁?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的作者是:佚名。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部分内容免费阅读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主要内容讲的是:

年。

目前西方言语测验中常见的填字和类比,相当于我国科举考试中的贴经和对偶,早在7世纪的唐代就有了。

欧美各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方法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从我国学去的。

清朝后期出现的益智图通称七巧板),形状大小不同的七块小板能够组成近百种的生物和实物图样,这可以看作是创造力测验的最早方案之一。

七巧板的操作属于典型的发散式思维活动,操作的成果是形象转化(见图1—1),值得高度重视。

我国民间流行的九连环,其设计之巧妙,也可以和现代的魔方、魔棍相媲美《见图1—2》。

西方直到1914年才有五巧板。

后来刘湛恩先生用英文写了《中国人用的非文字智力测验》一书,把七巧板、九连环介绍到国外,武德沃斯(Woodworth)对九连环极为赞赏,把它称作“中阻式的述津”。

最近,五巧板、七巧板已经发展成为纸笔测验,可应用于团体,测试方便,计分准确,已达到标准化程度。

二、*革命时期测验运动的发展

清朝末年,心理学由西方传人我国。

1914年有人在广东测验了500名儿童的记忆和比喻理解。

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所心理实验室。

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并用心理测验试测投考该校的学生。

这便是我国正式开始的科学心理测验。

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

1922年,比奈量表由费培杰译成中文,并在江、浙二省的一些小学生中进行过测验。

同年美国测验专家麦柯尔(W?

A?

Mocall)博士应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来华讲学,在他的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东南大学等校的教授和学生开始编制测验。

据麦氏说:当时中国心理学家所编造的各种测验“至少都与美国的水平相等,有许多竟比美国的为优。”

1923年,在教育改进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小学教育调查,调查地区包括22个城市和11个乡镇,测验了92000个儿童。

获取郑日昌心理测量学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

原文链接:https://www.maizis.com/c-xx01/p-220322190332817

以上内容来自麦子文档原创整理,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致客服进行反馈!

相关文章

  •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京安定医院等单位协作修订了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北京大学心理系陈仲庚先生等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北京师大心理系编制了镶嵌图形测验,还有其它许多单位也编制或修订了一些心理测验,如注意测验、记忆测验、气质测验、婴幼儿发展测验等,并在编制创造思维能力测验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小说txt下载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下载文件格式为txt格式,文件大小约:89.30KB,原著作者是佚名,郑日昌心理测量学主要讲述的内容为:京安定医院等单位协作修订了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北京大学心理系陈仲庚先生等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北京师大心理系编制了镶嵌图形测验,还有其它许多单位也编制或修订了一些心理测验,如注意测验、记忆测验、气质测验、婴幼儿发展测验等,并在编制创造思...

  •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的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心理学家在测验领域至少做了两方面有益的工作:一是为当时的语文教学改革提

  •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的目录章节详细介绍

    第一章 心理测量的历史 第一节 心理测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二节 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心理测量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 心理测量的性质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及功能 第三节 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测验 第三章 心理测验的编制 第一

  • 郑日昌心理测量学的结局是什么?(主角最后怎么了)

    但有时,大多数人对于某个测验没有准备,只有个别人获得了特殊训练,或者在两次测验的间隔期中,有的人获得了特殊的教育和训练,而其他人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次测验所得到的分数,既反映了第一次施测时所测量的东西,也反映了在两次施测之间所学到的东西。由于受测者所受的训练量不同,他们的分数就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而表现出随机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