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日昌心理测量学中最后主角的结局和内容如下:
但有时,大多数人对于某个测验没有准备,只有个别人获得了特殊训练,或者在两次测验的间隔期中,有的人获得了特殊的教育和训练,而其他人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次测验所得到的分数,既反映了第一次施测时所测量的东西,也反映了在两次施测之间所学到的东西。由于受测者所受的训练量不同,他们的分数就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而表现出随机误差。
(四)测验*
受测者对测验的*也会影响成绩,对测验的程序和技能熟悉程度不同,所得分数便不能直接比较。
任何时候只要引入一种新的题目形式或一种新的反应程序,就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并最终在测验中带来误差。因此,当使用一种新的、不寻常的测验形式或反应方式时,需要提供练习题和演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少量的练习就足够了,但对于很少接触测验的人,练习应稍多一些。总之,在测验前,应尽可能使每个被试都对测验程序有所了解。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人经历过多次测验,发展了测验技能,成为“测验油子”。他们在觉察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细微差别,合理分配时间,以及适应新的测验形式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因此常比那些能力相差不多、但缺乏测验*和技巧的人获得更多的分数。
(五)练习效应
任何一个测验在第二次应用时,都会有练习效应而使成绩提高。
在能力测验方面,练习效果的研究大体获得下列结论:
1.练习对于智力较高者,效果较为显著。
2.着重速度的测验,练习效果较明显。
3.再作同—个测验比作复本的练习效果显著.
4.两次测验之间的时距愈大,练习效果愈小,相距三个月以上,练习效果可忽略不计。
5.一般的平均练习效果,约在1/5个标准差以下,但第二次再测后,练习效果即接近于零。
以上结论只是某些人使用某些测验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普遍意义。
(六)反应方式
反应方式是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例如,在速度性测验中,有的人“快而不准”,有的人却“宁慢勿错”;在是非题中,有的人有—种“默认反应方式”,即不管内容如何都答“是”,有时甚至会自相矛盾。为了纠正此种误差,应使“是”“非”答案大体相等。
获取郑日昌心理测量学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