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摘要
论中说:“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四由现代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主要讲的人物和事物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主要讲的人物和事物有:唯识学的、佛教、的转、唯识、无漏、种子、转识、转识成智、无漏种、大正藏、唯识学、无漏种子、智的。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的小说类型是言情小说主要内容。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的作者是谁?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的作者是:魏德东。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部分内容免费阅读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主要内容讲的是:
注:《华严宗哲学》上册,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第4版,第438页。
“唯识学最后的目的在转识成智,所以不是唯识学而是唯智学。”
注:《华严宗哲学》上册,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第4版,第439页。
这是真知灼见,一语道破唯识学的真谛。
唯识而不拘囿于识,根本原因在于,唯识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建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唯识思想的确立,引导众生解脱成佛。
唯识学的成佛途径就是转识成智: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
这是唯识学的终极关怀,是唯识的实现,也是唯识的超越。
本文拟全面分析佛教唯识学转识成智的必要性、条件及内容,并简评其理论得失。
一、转识成智的必要性
“转识成智”的必要性,是由佛教对“识”与“智”的理解决定的。
在佛教中,“识”与“智”既是认识论范畴,又有价值论意义,既含假真,亦带染净,这是与今天一般的认识理论迥然不同的。
在定位上,“识”与“智”分属有漏界和无漏界,前者虚假染污,后者真实纯净。
就认识而言,只有去假得真,才能确定正确的认识;就实践而言,必须舍染归净,方可赢得人生的解脱。
在梵文中,“识”写作vijnāna,本义是了别。
字首vi的意思是分析、分割,动词词根jnā是知、了,两者合成,表示通过对事物的分解、分析而产生认知。
这也就是我们日常的认识。
《成唯识论》卷2说“了别即是识之见分”注:《大正藏》第31卷,第10页下。
盖属此义。
在唯识学中,“识”的最大特色是它的能变功能。
所谓能变,指识不仅是认识能力,不仅是能了别,而且它还变现认识对象,转出所了别。
内在的心识与外在的对象,都从属于识。
识变的终极依据是蕴含善恶一切法种子的阿赖耶识,此识是能变的本体。
种子凝聚万法,呈潜在状态;万法体现种子,是种子的现行。
获取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的下载地址 进入下载页